开元元年始,玄宗整顿武周弊政,重兴大唐鼎盛,史称“开元盛世”。社稷安,仓廪实;官吏清,百姓丰。
自十三世祖晋南大将军当阳侯杜预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始,奉儒守官便成为这个家族百年的传统。杜审言乃武后时官膳部员外郎,又为著名诗人;其子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虽家族已显没落之势,但是“奉儒守官,不坠素业”依然是这个家族后人的人生志向,杜家子弟从小接受经书儒术家庭教育和诗艺练习。同时家庭输出的还有仁义礼智信的伦理价值观,杜甫姑母德义;杜叔毗事母以孝,事兄以义;李琮二子重义轻身,这些家族英烈行为都可看出这个家族的义烈家风。杜甫便是出生在这个家庭,从小便在心里种下了入仕进儒和家国天下的种子。
伴随着玄宗即位,杜甫开始了他安稳快乐的童年。虽家族没落,但声望犹在,少年杜甫从小便能参与上流社会的活动。六岁观宫廷梨园弟子公孙大娘舞《剑器》、《浑朊》于郾城;十四五岁出游翰墨场,与斯文崔魏徒辈为伍,得誉为班固、扬雄在世;也是十四五岁,出入于岐王宅,聆听李龟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聪慧如杜甫,小小年纪,便已光芒大绽,这时的杜甫已然成为文场中的少年才子。没有人怀疑过杜甫的才华,当然也包括他自己。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十九岁那年,杜甫开始了他的漫游。四年时间,过金陵,下姑苏,渡浙江,泛剡溪。赏游古迹,瞻仰先贤。之后回到洛阳,参加人生第一次应举,却不第。但是杜甫不曾灰心,家族的历史让他坚信自己会入朝为官,也会以文名扬天下,只是现下时机尚早。此时的杜家,仍然财厚,次年二十五岁的杜甫继续无忧无虑的游历生活,去往齐鲁燕赵大地。此次游历,青年杜甫看到了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望岳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画鹰则“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最重要的是,结识了一生挚友“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白。二人登高怀古,寻幽访胜,饮酒论诗。即便晚年时回忆起这段时光,杜甫仍感叹“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结束漫游后,杜甫再次回到洛阳,与妻子杨氏成婚。人生阅历的丰富,知心挚友的结交,人伦大事的完成,让杜甫更加自信乐观,也坚定了而立之年该为国为家做一番大事业的信念。
此时,开辟了再一次盛世的玄宗,不再励精图治,反而好大喜功,开拓边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整个社会隐隐弥漫着不安定的气息。有所预感的杜甫,怀着“致君舜尧上,再使风俗淳”的想法,来到长安。他以为凭着自己的才华,一定会有一方天地可以施展抱负一显身手,可是冷漠的现实却重重地击在他脸上。参加甄选考试,却因掌权的李林甫妒才,一手操纵,无人得进;向王公大臣投诗干谒,却无人引荐。没有经济来源,时日一长,不得不沦为权贵门中的清客附庸。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甚至一度靠在长安街上卖药维生。因着自己的困苦,杜甫也看到了民间的辛酸,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个国家正在走向衰败,民不聊生,国何以强。求生之心,爱民之心,为国之心,都让杜甫更加积极地求仕。只有让自己进入朝廷,才能安身立命,才能为民保民,才能为国效力。三篇大赋,得入皇帝青眼,但是写给左丞相的诗才真正为杜甫得来一官半职。不愿做向上拜迎奉承、对下鞭打逼骂的县蔚,于是改任右卫帅府胄曹参军,参管军服装备等后勤杂务的闲职。虽是闲职,却也终于得以安定,杜甫在履职前前往奉先探视家人,却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这十年长安生活,看尽了人间冷暖辛酸,耳闻目睹了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切身感受了政治的黑暗。这十年,结束了杜甫安逸轻狂的少年时代,也结束了大唐的再一次盛世。
杜甫尚未返回长安,安史之乱就已爆发。长安沦陷,杜甫全家也随之流亡。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听得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立马安顿好家人,投奔灵武。只愿此时能立主身侧,献主赤子之心。岂料被叛军所获,被困长安。曾经庄严整饬的京城,现已一片荒凉,生灵涂炭,繁华尽失,疮痍遍地,胡虏横行,人民遭难。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焦心煎熬,冒着生命危险,终从金光门逃出长安,奔向有主所在的凤翔。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君臣二人执手相泣,杜甫被授予左拾遗一职。但在新主与旧臣之争中,站错队,被新主疏远。这便是为人称颂的谏肃宗勿因细事罢免大臣。这是杜甫文人意气的表现,却也显露了他政治才能的浅薄。虽肃宗返回长安时,仍带上了杜甫,但也再不亲信。后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过一年时光,这次杜甫却是从金光门被贬出。从此,再不复回长安。
时局未定,战乱不息,人民的苦难化作了杜甫笔下的《三吏》《三别》。朝内李辅国专权,旧臣被排斥,政治未复清明。杜甫对政治大感失望,萌生弃官之意,于是携家前往秦州。弃官后的杜甫,无依无靠,人生地不熟,全家陷入饥寒绝境。杜甫只能每日上山拾橡栗,雪中挖黄独。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这不仅仅是杜甫一家的经历,也是陷入战乱的唐朝人民的普遍经历。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得以中止。在成都修筑了浣花溪草堂用以居住,又得好友资助,生活逐渐安定宽裕。但他依然心系人民,吟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此间,闻得耗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时,杜甫惊喜欲狂,脱口而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期盼国家安定,人民安心。但是长安的再次陷落,击碎了他的快乐。
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
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直苦风尘暗,谁忧容鬓催。
而好友的突然去世,也使他的安逸生活再次终止。杜甫不得不带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虽在途中,仍有好友资助,但年龄渐大,让杜甫作诗不敢丝毫松懈;身体越来越差,使归乡之心亦甚切。兵乱使归乡之途受阻,不得不投奔荆州的亲友。此时的杜甫,心境已由多次的失落转趋平静,“残生逗江汉,何处狎樵渔?”;但也会感叹,“沧溟恨衰谢,朱绂负平生”;也会自我劝慰,“古来存老马,不必存长途”。离开荆州后,杜甫之舟飘到湘江。在垂暮之年走上屈原忠而见妒,信而被谤,零落湘江一途。不过杜甫不是屈原。屈原悲愤至深,神情恍惚,自沉湘江,以身相殉。杜甫却始终清醒理性,在贫病的消磨中从容走完了人生之路。逝世前留下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倾诉自己的家国之忧。
杜甫一生虽大部分时间颠沛流离,但杜家入仕进儒的家族传统,也算是完成。虽未能为大官,却已成大家。杜甫这一生始终秉儒持正,怀仁爱之心,坚毅之志,忠君之思。虽有封建文人的愚忠思想,但爱国爱民之本性却未失,至死都未忘记多灾多难的祖国和受苦受难的人民。——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
![](https://img.haomeiwen.com/i869935/d4dc5143b53706fb.png)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
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
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
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
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
如闻马融笛,若倚仲宣襟。
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
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
郁郁冬炎瘴,蒙蒙雨滞淫。
鼓迎非祭鬼,弹落似鴞禽。
兴尽才无闷,愁来遽不禁。
生涯相汩没,时物正萧森。
疑惑樽中弩,淹留冠上簪。
牵裾惊魏帝,投阁为刘歆。
狂走终奚适?微才谢所钦。
吾安藜不糁,汝贵玉为琛。
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
哀伤同庚信,述作异陈琳。
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户砧。
叨陪锦帐座,久放白头吟。
反朴时难遇,忘机陆易沉。
应过数粒食,得近四知金。
春草封归恨,源花费独寻。
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
瘗夭追潘岳,持危觅邓林。
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
却假苏张舌,高夸周宋镡。
纳流迷浩汗,峻址得嵚崟。
城府开清旭,松筠起碧浔。
披颜争倩倩,逸足竞骎骎。
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
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葛洪尸定解,许靖力还任。
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