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281248/e845094950f2a348.jpg)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众所周知,亲子关系是教育的基础,没有亲子关系为前提,教育几乎是无效的,教育的内容顶多只能叫做“唠叨”。
唠叨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不管是亲子关系还是夫妻关系,唠叨都是一把小刀子,看似伤害不大,却像是慢性毒药,一点点地破坏关系。
1、唠叨
一个家庭,假如有一个爱唠叨的伴侣,一定也有爱唠叨的父母。以爸爸为例,舍得给孩子花钱,也做到了陪伴孩子,不打不骂,情绪也还算稳定,这样的爸爸实属不易,属于合格的爸爸了。可是你会发现孩子与他有隔阂,不太愿意听他的话,甚至是情绪波动大,总是有一种被迫感。再观察爸爸的言行,原来是爸爸的唠叨把他们的关系割裂开了。
爸爸陪伴孩子的时候,不是一起互动,一起学习,而是总盯着孩子的行为——早上起来应该先干什么,刷牙洗脸的顺序,坐下来之后应该干什么,画画的时候要在哪里画,吃东西的时候要怎么吃,或者不停地提醒孩子洗手,等等。美其名曰是为了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可是孩子根本不买账。为什么?
因为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孩子,并不太愿意听从别人的安排,孩子会感觉到自己的边界被侵犯,他们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生活,如果有人想强行介入,他们首先就会对抗。就好比我们成年人的生活,突然有人来指指点点,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也同样会反感。
其次,总是指责孩子哪些做不好,其实是不信任孩子,他们也许不是做不好,而是没有按照父母的方式来做,父母如果不懂得变通,那么亲子关系就会一直处于矛盾中。
2、双标
很多家庭都存在“双标”的现象,首先是伴侣之间,自己做不到的事,强烈要求对方执行,真的很不讲理。特别在亲子关系里,父母看手机,坚决不给孩子看,父母自己从来不看书,却要求孩子正襟危坐地看书打卡。还有自己不爱吃的东西,非要逼孩子吃。
喜欢双重标准的人,其实是缺乏同理心的,他们似乎不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有的孩子会反问道:凭什么你们可以看手机,我不可以?你吃自己喜欢的东西,为什么我不可以?“双标”会让孩子很苦恼,明明大人可以做的事自己却不可以,自己被特殊对待,内心会对父母产生隔阂,甚至怨恨。
3、没有边界感
父母没有边界感,大多数都表现为控制。爱唠叨其实也是没有边界感,如果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要求,就被不停地挑毛病,直到达到目的,这其实就是在实施控制。
没有边界感的父母,会过多的干涉孩子的自由,而孩子有独立的时间与空间,不总是在父母的监视下成长,才有机会发展自己。
我和孩子之间的边界感一直保持得不错,我睡觉的时候不喜欢被人打扰,在与孩子们沟通过后,大家都能尊重彼此。孩子需要独立的空间,希望能自己做主,我也会尊重她们的想法。
这种互不打扰的亲子关系很美好,也是帮助孩子走向独立的捷径。孩子自己做决定,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本来就是成长所需的过程,父母如果过度干涉,反而破坏了孩子某种自我成长的功能。
父母其实都是希望能靠近孩子,能与孩子有共同话题,能贴近孩子的心,可如果不懂得与孩子相处,不当的言行往往会成为亲子关系的拦路虎,不但走不进孩子的心,反而把孩子推的更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