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李倩老师在《300天品牌思维修炼》专栏中介绍了品牌被发现的六种模式:强行认知、人际传递、背书引导、活动和事件的卷入、环境植入和意外发现。
这六种发现模式,不论个人品牌还是企业品牌都适用。
从个人角度来说,强行认知就是你的血亲关系,是先天强行赋予的无法选择只能被动接受。人际传递就是朋友介绍的人。背书引导就是名人大v推荐的人。活动事件就是参与某个特定的活动而认识的人。环境植入就是邻居、同一辆车的上的认识的人。意外发现的就是偶遇了。
从企业角度来说就更好理解了。
我理解的价值在于,通过这六种发现模式,我们可以查漏补缺,看看还有哪些方式没用上。但是不同的品牌主体对于发现模式的选择是有差异的,比如说比较好理解的快消品可以选择用环境植入的方式来刷存在,但是对于很难理解的金融理财产品,单纯靠环境植入式的露出是远远不够的,更多需要人际传递和背书引导。
同时需要考虑的是,不同发现模式会导致用户对品牌认知的差异,最典型的就是之前的一个段子,你在麻辣烫摊头认识的女孩和在咖啡馆认识的,会有非常不同的评价。
其实这个就是第一印象需要注意的。
02
人的心理有首因效应,会对第一印象产生不可磨灭的印象,处理的不好反而会适得其反。
李倩老师的评价是:
出名≠品牌!
除非这是一次关于道德制高点的论证,而你又恰好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除非这是一次有蓄谋的品牌大战的序曲,除非你是刻意安排了这样一个引子,接下来你有一套完整的品牌打造计划。不然仅凭一次撕逼大战出场,会对一个品牌造成致命打击。
正常来说,一个品牌的调性一般都是逐渐衰退,不可能蚂蚁上树,也就是说,我们的品牌调性一开始要定得高一些,因为随着你进行品牌市场营销,品牌的调性会逐渐下移,因此如果你一开始就自降身段的话,未来很难通过蚂蚁上树的方式进行逼格升级,总而言之,大家在品牌发现的第一阶段一定要学会一个词:洁身自好。
03
谈到在做公司品牌推广的时候是先推个人品牌还是企业品牌,这里有三个建议:
1、个人品牌已经成熟:继续推个人品牌以推广产品。典型案例就是罗永浩的锤子和最近很火的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
2、两者都是从零开始:先推企业,但是个人品牌也不能弃之不理,用个人品牌来弥补企业形象的单独和刻板。
3、两者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混为一谈,以免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比如说,罗辑思维和罗振宇,如果现在罗振宇要离开罗辑思维,那就非常尴尬了┑( ̄Д  ̄)┍
04
品牌的推广是需要套路的
具体该怎么套路呢,倩姐没有说的很明白,但是我在她的另外一篇推文中找到了答案。很专业的一篇文章,值得反复阅读《前方高能 | 品牌营销『套路深扒』》
如:
剧情+数字+结果=故事
少数人+竞争筛选+卖关子=渠道
事件+相关性+标准化=创意
顺势+提炼+传播=概念
(看不懂看原文)
品牌是需要掌握其节奏的,如果没有章法乱做,可能做了反而白做。
看一个人的运动水平,主要看他的节奏感。营销也是这样,一个创业公司,很难在短短的几年内,做成百年老店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百年老店如今要做的是维护老客户,防止品牌老化。创业公司的营销要做的还只是知晓度和销售额,下载量这一些东西。不要企图一个方案,把什么都包含了,那个完美的方案只存在于PPT上,一次达成一件目标,你就是高手了。想一箭三雕,那个可遇不可求。
一定要有节奏感,什么时间点上该做什么,什么用户基数上该玩什么,什么行业格局下,该宣传什么。
——《为什么大多数创业公司的营销都是失败的?》(这篇文章也很值得一读)
05
周五我参加杭州的一个创业品牌PR活动,活动上盼达租车的品牌负责人分享了他们的一些经验和案例,其中一个危机公关的案例《成都女汉子成网红,结局啪啪打脸!》做得很棒。
通过这个案例,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危机是可以转化成机会的,关键看怎么处理。
2、对时机的把握很重要,卡在全网最热点的时间点去做正面回应更加有利于自身的传播(前提是本身自己没有错,是别人搞事情)
3、话术的选择很巧妙,当他们聘用水军去大v下留言的时候,并不强调盼达的好(说太多惹人猜疑),只是单纯就其中一个致命的漏洞进行攻击,非常巧妙。
06
陈同学推荐了几个事件营销的案例以供参考(点击蓝字有链接!),都非常有意思:
三木内衣vs第一夫人(不过网上有人质疑这个案例是编出来的┑( ̄Д  ̄)┍)
基本上就是通过快闪、行为艺术、病毒视频等方式来实现创意的活动,成为话题,进行营销。
但是在操作事件营销的时候也不能为了事件而事件,脱离了品牌本身的价值,就会沦为一场笑谈,比如说曾经的斯巴达勇士事件,谁还记得背后宣传的品牌是什么?
07
陈同学总结十多年的品牌营销之路:
做任何事情,你必须要坚守一个字“道”。所谓道法自然,一切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都将被自然淘汰或者消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