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当我还是个菜鸟设计师,最难熬的日子,就是想不出思路的时候。
那时的人生只有一个问题: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快速出思路?
现在,我可以回答:有。
思路好不好,得下硬功夫。
思路有没有,那就是方法的问题了。
其实……
在没有思路这件事情上,也是可以找帮手的。
正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就让一群人来解决。
也就是说,可以把一个东西,变成是一个团队的集合。
什么意思?
先看两个例子:
唱歌要用喉咙,但这样喉咙的负担就会很大,于是会唱歌的人就会利用身体的其他肌肉群来用力,帮助喉咙分担压力。
新手在画画的时候控制不好线条,是因为太想控制,以至于手腕僵硬。会画画的人手都很放松,于是灵活,但这靠的是背部和手臂用力,以支持手腕的放松。
这就是以团队的方式,解决问题。
特点就是:简单、粗暴、有效。
马上实战一下。
假如现在有个委托人想要一款新的鼠标,请你设计一下,该怎么做?
如果只着眼于鼠标本身,确实很难出思路。
这时就需要找帮手。
要找帮手,就得知道他们在哪里。
鼠标的定义只不过是我们为了方便而给它起的代号而已,它其实是由许多零件组成的,而鼠标本身也不会单独存在,它是和电脑、键盘等组合在一起,才有存在的意义。
也就是说,鼠标的存在意义,是由这些元素共同组成的系统给的。
可以把这个系统视为一个团队,鼠标也是团队中的一个成员。
现在,所有团队中的成员,都可以成为你的帮手。
有一个设计师是这么做的:他在这个团队里找到了 USB 接口,于是把 USB 接口做成小动物尾巴的造型,不用的时候就插在鼠标的尾部,看起来像是鼠标长了尾巴,萌萌的,相信可以吸引不少女性用户吧。
他都已经把创意挖掘到这个份上了,我还有发挥的余地吗?
经过一番观察后,我也在这个团队里找到了鼠标按键,我们每天会在鼠标按上无数次,但具体多少次呢?可以在鼠标的底部加入一个计数器,好奇的时候就翻开鼠标底部看一看,这一天都按了多少次,再顺手晒个朋友圈。
还能再挖掘吗?
当然能,方法就是在团队中继续找,比如鼠标的外壳,可以换一种柔软的材料,手握在上面时,就像躺在 MUJI 的豆包沙发上一样,根据手型把手完全包裹住,从此告别鼠标手。
在这个团队里还有很多元素:鼠标的滑轮、鼠标垫、数据线、电路板、挂件等等,每个元素都可以发散出多个思路,理论上这是一个挖掘不完的系统。
当我发现这个套路后,在工作中屡试不爽。回过头再看身边的设计,其实,设计师们都在用⋯⋯
比如:
一个活页笔记本的创新:在它所在的团队中找到了笔,于是将封面内部嵌入了一个装笔的槽。
一个保险箱的创新:在它所在的团队中找到了齿轮,于是将齿轮暴露在外,展示机械美学。
一个咖啡杯的创新:在它所在的团队中找到了杯盖,于是将杯盖做成了一个仿真人口鼻部分的立体形态,每次喝咖啡都 kiss 一次。
……
不过,我想说,这种思维方式并不是天生的。
大脑在获取信息的时候,为了节省能量,以及自我保护,使不至于被信息的洪流所淹没,会本能地对信息进行简化和概括。
于是就会在看鼠标的时候,真的只看见了鼠标。
从生存的角度看是有好处的,但代价就是忽略了其他的信息。
然而……
创造力,是一个消耗量巨大的脑力活动。
所以,想要获得新思路,得用一种高耗能的视角。
也就是一种体系化的、生态化的、整体化的、多元化的视角。
为了方便和形象,我管它叫“团队视角”。
每个事物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身边的很多其他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系统,使得它具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于是,这个事物不再孤单,它的身后有一个团队在帮助它。
通过对这个团队中的其他成员的改变,就可以反过来影响目标事物。
团队的成员,就是思路的来源。
这就是此套路的精髓。
意义在于打开思路的宽度,为创新的开展提供基础。
也就是说,将设计对象在大脑中进行拆解,从各成员关系的角度重新审视它,你就可以召唤神龙…… 噢不…… 召唤帮手。
下次,如果那个委托人再来找你做耳机的创新时,你就可以礼貌地说:您稍等,我“叫人”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