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265/云飞泉跃
学生的问有很多种。无疑而问(故作高深,显摆);有疑乱问(文不及意,混着说);浅疑辄止(被动问,只求答案);跑题追问(不为问而问)……当我意识到“让学生问”的重要性的时候,就开启了提问模式。怕学生信口提问,于是要求必须把问题写下来(可谓“逼”问哦)。每人至少提二至三个问题。不得与课后提问雷同。自己能回答的问题不算问题。
结果,大多数问题通过导读和直接阅读文本都能得到解决。少部分问题需要专题讲座来深入探讨,比如《红楼梦》节选。少部分问题是关于态度倾向的。还有是思维方式的。很多问题都需要知识背景的渗透。
举几个例子。
1、周朴园对鲁侍萍还有爱吗?有或没有,请说出你的理由。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出“吃人”这一现实,从而表达自己对封建礼教的看法,请你分析下这种手法,并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想法是什么?
(如果你了解人性,就不会问这么刻板的问问题了)
(如果你不能站在老师是帮你答疑解惑的立场,你便不能得到真正解惑。导读里有。)
2、当鲁侍萍身份暴露周朴园的态度为什么转变了?
(一个人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又把人逼得几乎死去,见了面他最怕的是什么?)
你可能注意到了,我的回答基本不会纠缠问题本身的答案。因为答案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问本身展示出来的问题。对学生固有的认知的改变,对事对人思考的方式和评判标准,他是否真的注意到了写作手法,他用陈旧的思维扔回的东西,我要怎样让他自己也看到。
3、《狗日的粮食》一文中曹杏花死前说“狗日的粮食”究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
(这正是需要你自己体会的,一个人要死,定然是绝望的,因为吃,是人的最基本的生物本能,如果连这个都不能满足,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她绝望,才是我们应当思考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追究。
4、徐坤的《厨房》,枝子什么时候从逃离厨房又回归厨房?在逃离与回归徘徊,我们应该吸取些什么?是冲突、疑惑,还是?(请思考一个女人,社会对她的认可是什么?男性对女性的认可是什么?女性自己又希冀什么?)
5、为什么《厨房》最后,还要特别提出女人枝子把厨房里的那一袋垃圾还紧紧地提在手里?
(以我的理解,松泽已经不爱枝子,对枝子来说无异于爱的垃圾,早晚要扔掉,可是现在又有如鸡肋一样,弃之可惜,毕竟爱了那么多。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实写,她因为还在回味短短的呵护与温暖,沉浸在早晚要结束的情感中没能及时清醒,以致忘了扔垃圾。)
6、白居易诗中的意境反映了当时什么社会现状?
(意境是美学范畴,社会现状是诗作反映的内容,属于叙事范畴,不能这样问。)
7、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为何指出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目标都是庸俗的,如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为什么明知道是庸俗的还那么努力的朝向它们奋斗呢?
(爱因斯坦通篇在讲这个问题,请重新研读。)(对普通人来说,还达不到他那样的高度,自然也并不认为朝向金钱等奋斗有多么不合宜,相反的还引以为荣,这就是人与人思想的巨大差异。)
8、人们为什么会被第二十二条军规套住,如何解套?《长恨歌》中帝妃的爱情是值得我们传诵的还是鄙弃?
(还记得上课时我讲苏轼的朋友章惇的故事吗?第二十二条军规是荒谬的,去掉了荒谬,自然解套了。)(作者对帝妃爱情美化写出来就是为了传诵,你若有同感或完全不同的感受,自然会有不同的选择。对任何作品鄙弃或接受都是你自己的事儿。没人替你去选择。就像推销本身,你可能因为需要或者面子或者心情或者推销的人或者他的言语等,更容易或更不容易接受,产生的后果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