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手记-理性互怼,可好?

作者: 一篇读罢 | 来源:发表于2018-02-03 11:37 被阅读333次

    引言:大学时,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也是我的毕业论文导师跟我说过一句话,至今我还记得。我跟他学习的时候,总因为一些问题跟他犟嘴,起初他还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跟我讨论,几次之后,他便很无奈地跟我说了这句话。

    理性互怼,可好?

    原话是:有两本课,无论学什么专业都有必要学一下,一门是目录学或者图书馆学,学完之后可以整理别人的思想;一门是逻辑学,学完之后,整理自己的思想。我们虽然不能完全摆脱思维的误区和定势,但要知道理想的讨论是什么样子。

    我老师说完这句话后,列了《趣味逻辑》、《别做正常的傻瓜》、《统计数字会说谎》、《影响力》、《非暴力沟通》这些入门的书籍让我读。这些书我都读了,后来我用自己学到的思维和知识,把他的课程体系系统地批判了一遍,他听了之后告诉我“到社会别这样”。那天是2013年7月3日,到现在快5年了。本文之作,便是对我老师“一门是逻辑学,学完之后,整理自己的思想”这句话的发挥。

    关于逻辑思维误区的文章和书籍,有很多,我不想一一介绍了,只想谈我自己认为的要点,尤其是与历史相关的事情。口舌之争,是摆脱不了的事情。写文章发出来,会有人留言评论。写学术论文,会有人商榷。既然无法避免,那就正面迎敌吧。

    1讨论是要建立一个共同认可或者默认的前提基础上的。这个建立前提的意识远比前提的内容重要。

    拿历史来说,历史研究就是要求得历史真实。而求得历史真实就要依靠第一手的史料(如果没有第一手的史料就要寻找距离该时代最近的史料)。在掌握可靠的史料后,就要重构或还原历史过程然后对这些过程作出合乎历史情境的解释。当然,历史研究永远不能彻底还原和接近历史真实。历史研究结论和历史真实两者的关系,就像微积分里极限的定义,当历史研究的结论无限趋近于历史真相时,历史研究的结论就是历史真相。这是讨论历史文章的基本前提。所以,不要总问“你怎么知道历史真相就是这样”、“你怎么知道史料的可靠性”、“你怎么这本书好还是不好”,我判断的标准就是这个基本的前提。关于一些常见的误解,参看拙作读史手记-又来了,这10个误解历史的论调

    2提出看法或观点时,一定要列出支撑观点的材料或者观点的出处。

    也就是说,一定要给出理由。经常有朋友回复或者留言说“你某某个观点,我不能苟同”,我很欢迎大家跟我讨论,但是,要清楚为什么不同意?列出理由和论据,我好回复。

    3要区分情绪和品质。

    从心理学上说,情绪是一个人的短期、不稳定的心里状态,而品质则是长期的、稳定的状态。在讨论问题时,双方的情绪容易失控,容易说出一些不合常理的话。人有喜怒哀乐,这本是常态,但不能因为这些怀疑一个人的品质。

    4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要具体,不要泛化。

    别开口中国人、闭口儒家这么说。儒家,有先秦儒家、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多重形态,就先秦儒家来讲,又有思孟学派和荀子学派的区别。一定要具体具体再具体。

    5如果自己的观点错了,就坦白承认。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心理学上,每个人都有强化自己观点的心态,不愿意否定自己。所以,很多讨论到最后,即是是自己的观点错了,仍要坚持。哪怕是承认自己错了,也会给双方造成很大的心里阴影。

    6不要和稀泥。乡愿,德之贼也。

    理性互怼,准备好了吗?

    我想说的就这些。最后推荐一个书单(本人都读过):

    1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2王路:逻辑的观念

    3麦克伦尼:简单的逻辑学

    4陈嘉映:说理

    5彭漪涟:趣味逻辑

    6奚恺元:别做正常的傻瓜

    7达莱尔:统计数字会撒谎

    8马歇尔:非暴力沟通

    9芭芭拉:金字塔原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史手记-理性互怼,可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rtu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