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温故(vinpoem):深度解析诗词。
今天,我们要解析的古诗,是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大唐真是一个神奇的朝代,它以无比雍容的姿态,广迎四方来客,无论是民族政策、宗教政策,还是对外政策,都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气象,也由此孕育了一个诗的圣朝。
唐代诗人所集体表现出的那种气度,那种格局,那种自信,远非其他朝代可比。所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正是盛唐的真实写照。信道的李白、崇儒的杜甫、礼佛的王维、归隐的孟浩然,都能在那里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并能和睦相处,最终成为一代宗师,影响以下上千年的历史。甚至连以安倍仲麻吕为代表的日本的遣唐使们,都在那里学到了一套治国的理念,并将文明之火带到日本,成功改造出了一个全新的日本。
大唐之所以能够如此,和他对历史的态度有关。他既全盘接受了短命的隋朝在制度方面的创举,特别是科举制度,同时也无可奈何地受到魏晋南北朝数百年既存门第制度的影响;他以道家师祖为宗亲,大力弘扬道教,但也并不摒弃佛教,在南北朝盛极一时的佛教在他那里照样开出了灿烂的花朵;他仿照前朝,不遗余力地搜才仿贤,并注重借用贤人的影响,但到最后,还是毁于奸人之手。他对历史是继承并批判的,甚至继承大于批判,也由此造成了从贞观年间到开元年间不停的政局动荡,直至安史之乱戛然腰断。
王维就生活在大唐最鼎盛的那段时期,亲眼见识和经历了这个王朝被拦腰砍断的全部过程,并亲眼见证了一代奸相李林甫的发迹过程。他是受到宰相张九龄的举荐,才又重新回到朝廷,但他眼睁睁看着恩师被奸人迫害下台,却无能为力。
他也曾想过要再一次隐居山林,但那时已经40多岁了,没有了年轻时候的激情,人生观也已经成熟,于是果断放弃。
在奸相手下,他安安稳稳作了多年的官,并步步高升,直到给事中。给事中乃门下省的骨干,专门审核中央的文件,是核心机要部门的高级官员,相当于今天中央办公厅的副秘书长,在如此位置上,对李林甫,他比任何人都了解,即使不做正面的斗争,也应该有批判的文章,但不见他有任何的政治态度。这可能和他的佛系人生态度有关。
一、王维的求进之路
王维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他的老爷子是不大不小的地方官——汾州司马,在地方排行第四,属于辅助性质的岗位,并没有什么事权,只有负责人出事或者无法履职时,才能依次由他们主持工作。而他一生恐怕也没能等来这一天,王维还很小的时候,他就在司马的位置上去世。
之后,他们举家迁移蒲州。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对他并没有太多要求和约束,但官宦家庭给了他良好的教育,加上他有着非常惊人的天分,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9岁就能写诗,15岁就去了长安。17岁就写了首直到今天还列入中小学生必背篇目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在当时,也是流传甚远,为他赢得了不小的名声。嗯,对,他是少年成名,并且名震京师。
当时的唐明皇登基不久,还不知道有杨玉环,正励精图治,刚刚处理完武后朝的复杂关系,肃清武后与太平公主的流毒,天下日益安宁,形势一片大好,李林甫也还在基层摸爬滚打,姚崇、宋璟做宰相主持朝中的大局,朝廷还是贤人的天下,此时,正是大唐最鼎盛的时候。
既到京城,无非是要安身立命,求取功名。而当时,科举考试还没有施行多少年时间,才刚刚由武后完成了糊名的创举,整个体系相当不成熟,无法担负一统天下、华山一条道的重要使命。摆在少年王维面前的,至少有三条路:
一是考试。这是主流的制度,无可非议。唐太宗看着天下英才从四方而来,不由得感慨:“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它虽然诞生时间不长,确是朝廷在削弱门阀势力中非常有效并极力推崇的制度。
二是拜访权贵。这是九品中正制的余响,九品中正制的既得利益者门阀大族在当时社会还拥有相当的地位,推动这种方式几乎攫取了当时进身的主要途径,甚至成为科举的必经之路。科举从唐太宗走来,已经慢慢变味,不先拜访权贵就冒然参加考试,只能给别人凑数。
三是隐居。可别小看这条终南捷径,在它的路上,生源并不比科举少,自从卢藏用以退为进,隐居终南山,被武后召见,授予中央官职以来,这条路上的书生就前赴后继,不绝如缕,先后涌现出了李白、孟浩然、吴筠、李泌等一大批成功人士。这种风气的形成,得益于唐代重视求贤,并对他们优加礼遇,特别放开了一条仕宦之路。从唐太宗到唐穆宗,这种“访贤求隐”的诏书就没有断过,甚至还在科举考试里面专门设置了与隐逸有关的科目。
此时,他只有15岁,老爷子的影响局限于地方,虽然自己写诗,有点小小的名气,但未必能入那些权贵的法眼,聪明的王维不教自明地选择了隐居。在京城待了两年,摸清门路之后,17岁的时候,他和一个名叫祖自虚的朋友,一起在当时的隐居圣地终南山隐了下来。希望籍此赢得高名,广交人脉。
可是,一年过去了,祖自虚熬死了,也没赢来朝廷的銮驾,王维决定放弃。此时,借着隐居和写诗,他可能多多少少也积累了一点人脉,料理完朋友的后事,19岁时,他下山参加京兆府的考试,并一举得名,好像还是状元。但按照唐制,此时还不能授官,他还要继续参加吏部的考试,被从身、言、书、判等方面全面综合考评后,才能授官。
可是,第二年参加吏部的考试时,他却意外落第了。然而此时,他已经在结交权贵上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据旧唐书记载:“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宁王、薛王都是明皇的弟弟,绝对的皇亲国戚,其实不光是这两位,包括杜甫诗中“岐王宅里寻常见”的岐王,也对王维倍加宠爱。
所以,失败只是暂时的。果然,第二年,他就以进士的身份,飞速被提拔为太乐丞,还是他擅长并喜欢的领域,也是大老板唐明皇喜欢并经常光顾的领域。县令是七品,太乐丞是八品,相当于副科级的干部,起点是相当得高。要知道,唐代科举的通过比例是极低的,“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不是虚言,他年纪轻轻,就能够实现几级连跳,还能经常接触大老板,与大老板有共同的喜好,人生可谓顺风顺水,前程一片大好。
然而,年少的他可能进步太快了,缺乏磨炼,在最不该犯错的地方犯了错误。在中央部委不到一年,他就因为舞黄狮子案触怒了大老板,被贬到山东济州做了一个管仓库的参军(济州司仓参军)。要知道,这可是政治错误,在今天,相当于妄议中央。其他错误还好,罚一罚也就算了,毕竟还是同志,过个几年,基本都能官复原职,如果有高级官员出来替你说两句话,或许还能得个“下不为例”,不予追究。但犯了政治错误,几乎前程就毁了,因为这种错误直接通天,背负这种罪名,没有人敢为你求情。和他一起被发落的,还有他的长官:太乐令。可见这件事情的严重程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