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名篇赏析叶圣陶《牛》

作者: 痞子沙 | 来源:发表于2023-04-08 23:19 被阅读0次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分享阅读名著经典的乐趣。我曾经在一节课上与同学们分享叶圣陶先生的《牛》。这篇文章非常不错。不少同学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有一种顿悟的感觉,原来写动物还可以这样去写;原来写动物并不只有写外形才可以;原来写动物和画画一样,最重要的是传神……接下来我们一起把这篇名作欣赏一下。

    叶圣陶 

    在乡下住的几年里,天天看见牛。可是直到现在还像显现在眼前的,只有牛的大眼睛。冬天,牛拴在门口晒太阳。它躺着,嘴不停的磋磨,眼睛就似乎比忙的时候睁得更大。牛眼睛好像白的成分多,那是惨白。我说它惨白,也许为了上面网着一条条血丝。我以为这两种颜色配合在一起,只能用死者的寂静配合着吊丧者的哭声那样的情景来相摹拟。牛的眼睛太大,又鼓得太高,简直到了使你害怕的程度。我进院子的时候经过牛身旁,总注意到牛鼓着的两只大眼睛在瞪着我。我禁不住想,它这样瞪着,瞪着,会猛的站起身朝我撞过来。我确实感到那眼光里含着恨。我也体会出它为什么这样瞪着我,总距离它远远的绕过去。有时候我留心看它将会有什么举动,可是只见它呆呆地瞪着,我觉得那眼睛里似乎还有别的使人看了不自在的意味。我们院子里有好些小孩,活泼,天真,当然也顽皮。春天,他们扑蝴蝶。夏天,他们钓青蛙,谷子成熟的时候到处都有油蚱蜢,他们捉了来,在灶堂里煨了吃。冬天,什么小生物全不见了,他们就玩牛。有好几回,我见牛让他们惹得发了脾气。它绕着拴住它的木桩子,一圈儿一圈儿的转。低着头,斜起角,眼睛打角底下瞪出来,就好像这一撞要把整个天地翻个身似的。孩子们是这样玩的:他们一个个远远的站着,捡些石子,朝牛扔去。起先,石子不怎么大,扔在牛身上,那一搭皮肤马上轻轻的抖一下,像我们的嘴角动一下似的。渐渐的,捡来的石子大起来了,扔到身上,牛会掉过头来瞪着你。要是有个孩子特别胆大,特别机灵,他会到竹园里找来一根毛竹。伸得远远的去撩牛的尾巴,戳牛的屁股,把牛惹起火来。可是,我从未见过他们撩过牛的头。我想,即使是小孩,也从那双大眼睛看出使人不自在的意味了。玩到最后,牛站起来了,于是孩子们轰的一声,四处跑散。这种把戏,我看得很熟很熟了。有一回,正巧一个长工打院子里出来,他三十光景了,还像孩子似的爱闹着玩。他一把捉住个孩子,“莫跑,”他说,“见了牛都要跑,改天还想吃庄稼饭?”他朝我笑笑说,“真的,牛不消怕得,你看它有那么大吗?它不会撞人的。牛的眼睛有点不同。”以下是长工告诉我的话。“比方说,我们看见这根木头桩子,牛眼睛看来就像一根撑天柱。比方说,一块田十多亩,牛眼晴看来就没有边,没有沿。牛眼睛看出来的东西,都比原来大,大许多许多。看我们人,就有四金刚那么高,那么大。站到我们跟前它就害怕了,它不敢倔强,随便拿它怎么样都不敢倔强。它当我们只要两个指头就能捻死它,抬一抬脚趾拇就能踢它到半天云里,我们哈气就像下雨一样。那它就只有听我们使唤,天好,落雨,生田,熟田,我们要耕,它就只有耕,没得话说的。你先生说对不对,幸好牛有那么一双眼睛。不然的话,还让你使唤啊,那么大的一个力气又蛮,踩到一脚就要痛上好几天。对了,我们跟牛,五个抵一个都抵不住。好在牛眼睛看出来,我们一个抵它十几个。”以后,我进出院子的时候,总特意留心看牛的眼睛,我明白了另一种使人看着不自在的意味。那黄色的浑浊的瞳仁,那老是直视前方的眼光,都带着恐惧的神情,这使眼睛里的恨转成了哀怨。站在牛的立场上说,如果能去掉这双眼睛,成了瞎子也值得,因为得到自由了。叶圣陶刊于《新文化》2卷

    名篇赏读:

    牛之魂

    这篇文章如果只从平常的角度看,我们能看出来的东西会比较浅显,那就是讲述了作者童年时对牛的印象,还有现在对牛的感觉。其实这只是浅层的阅读,而如果从更深层次来看的话,我们能够从这篇文章中获益颇多。首先第一点,我们可以感受到人和牛之间的情绪,还有这种情绪的变化。例如第一部分,我们显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牛的惧怕。也不免产生疑惑,为什么牛会对一个小孩子有那么大的怨恨?(这里面也告诉我们写作的一个秘密,情绪和感觉是非常重要的,是文章生命力的来源,也是感染力的源泉。)接下来,叶圣陶先生就为我们揭示了答案。答案就是牛和孩子们之间的恩怨矛盾。“院子里的好些小孩,活泼,天真,顽皮。所以不免做一些大胆的事,那就是逗牛……有好几回,我见牛让他们惹得发了脾气……”叶圣陶先生详细描述了牛的动作神情,让我们感受到牛愤怒时的情景。“小孩子们拿石子砸牛,拿竹竿戳牛的屁股……”这很显然,让我们感受到孩子们对牛的不尊重。另一方面,我们也能够感受到,牛为什么会怨恨小孩子——因为屈辱,因为无奈。作者从旁观者的角度,既描述了孩子们任意妄为的顽皮行为,也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作为“牛”的一种悲哀。这正是文章中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我们在后面会给大家详细解说。读到这里,文章已经有了一个收放,让我们感受到了牛和孩子们的恩怨。但是紧接着,作者却用一段话,把读者带入一个新的视角——就是通过一个长工的话,告诉“作者”不要怕牛,见了牛不要跑。并且说出一个特别的秘密,引起读者继续往下看。接下来两段话,是长工告诉作者的话里面包含的意思,“牛,明明比人力气要大得多,强壮得多,偏偏还听人的话,这秘密都在牛的眼睛中——牛的眼睛只能向下看,却不能像人一样看得更高、看得更广。”这段话其实就揭示了我们人和动物之间的一个差别,因为视角的不同,世界在我们眼中展现的也不同。同样的世界,就比如一根木头桩子,牛眼睛看来就像一根撑天柱。在我们人眼睛看来,就是一根普通的木头桩。其实往更深层次阅读,这说的就不仅是人和动物的差距,也是人和人之间的差距。说到这里,大家一定可以想起一个成语故事“坐井观天”——眼光狭窄的青蛙,因为没有鸟儿的翅膀,就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无数生活的经历也告诉我们,越是阅历相对较少的人,越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思维。这也是我们要多读名著的价值关键:开拓心灵的眼界。不仅是世界如此,包括看书也是这样。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同样1000个读者也会有1000个孙悟空。我们看到的世界,其实包括我们眼中的世界和心中认为的世界。生活中的事情是这样,生活中的人也是这样。叶圣陶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也可以给我们启发——不仅描写人的时候,眼睛是传神的,描述动物,同样可以通过眼睛传神。

    从牛的眼睛我们可以联想到人的眼睛;从牛的内心世界也可以联想到人的精神世界。文章真正“画龙点睛”的是最后一段。叶圣陶先生这样写道:“以后,我进出院子的时候,总特意留心看牛的眼睛,我明白了另一种使人看着不自在的意味……”这部分的解读,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再是牛的眼睛,而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无数底层老百姓的眼神。这眼神充满了一种对社会压迫无言的悲哀。我们也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从最初的害怕,变成了不再害怕,直到一种深切的悲悯。到这里,你应该可以感受到,叶圣陶先生对于牛的眼睛,赋予了“人性”。叶圣陶先生在最后一句说道——“站在牛的立场上说,如果能去掉这双眼睛,成了瞎子也值得,因为得到自由了。”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叶圣陶先生希望,无数底层的老百姓,从麻木中觉悟,从昏睡中觉醒,从压迫中抗争,从而获取心灵的自由。这和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又是一种呼应。牛的眼睛在这里已经有了象征的意味。所以,我们在阅读名家名篇、名著的时候,要学会从更深层次去理解,要学会发现它内在蕴含的意味,要学会感受它里面深藏的人性与思想。经常这样去品读,名著名篇读得越多,阅读理解能力自然也就提升了。阅读的乐趣就在于此,在于用心感受,在于结合生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 | 名篇赏析叶圣陶《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vnv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