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掰棒子

作者: 行走着的记忆 | 来源:发表于2023-10-08 11:22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玉米在我们老家叫棒子,收玉米也就被叫做掰棒子。

    我出生到长大的村子是一个四面环山,地势高,气温也比县城低几度的村子。

    因为地理位置以及地势原因,我们那个村一年也就只能种上一次庄稼,春天种,秋天收,又因为土地大小、土的属性以及气候等原因,我们村里的人家种的庄稼主要就是棒子,地多的人家会种上一点儿谷子和高粱,再外加一点儿山药,山药也就是土豆,是我们那个村里人家饭桌上的主菜,我们那里把土豆叫做山药。

    从我记事开始到上大学之前,每年秋天的收秋时节,掰棒子是我们那里最主要的一项农活儿,后来去了外地上大学,家人总会把收秋的日子与十一假期错开,舍不得我去地里做农活儿。

    记不得有多久没去地里掰过棒子了,存在脑海里最近的一次大概还是五六年前的那个特别冷的十一假期,因为特殊情况错不开,可是那次掰棒子却没有小时候去地里掰棒子的场景记忆深刻。

    我们那里掰棒子跟外面的人掰棒子的方法不同,外面的人掰棒子是站着,把棒子从棒秆上直接薅下来,带皮直接拉回家里,在家里的院子里再把皮剥下来,或者是用皮把玉米串起来,挂在屋檐下的柱子上或者院子里的什么地方晾干,薅完秆上的棒子之后再把秆砍倒,我曾经很疑惑,棒子秆那么高,如果个子矮的人那么掰棒子,岂不是很费力。

    后来我在电视上看到过那样掰棒子的场景,再后来,我的同学或者同事也说,他们那里也是这样掰棒子的,电视上的棒子秆看上去好像没有我们村种的棒子的秆高,我想,要么品种不一样,要么我们村的土地不一样。

    我们村里的人掰棒子,是先把棒子秆砍倒,是带着棒子砍倒的,然后把秆顺着一个方向摞起来,一排排地放在田地里,一排的长度根据砍棒子人的喜好,我是不喜欢放得太长,因为那样掰棒子的时候没有成就感,掰半天,也看不到头,厚度不能摞得太厚,因为如果太厚了,掰棒子的时候容易丢下。

    前边有一人到两人挥舞着镰刀砍棒子,这是个费体力的活儿,一般是男人们干,而女人和孩子们就坐在后边摞起来的棒秆堆里掰棒子,掰的时候是要把皮剥下来的,顶头的棒子须也得清理一下。

    坐在那里掰棒子,看起来不累,但是坐的时间长了,不止腰酸背痛,手也疼,如果有露水的话,裤子也得湿了,所以做这个活儿会有点儿冷,需要穿得厚点儿,毕竟是坐着。

    但是这是个技术活儿,当然了,这个技术不是那个技术,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只是掰的时候,如果会用巧劲儿,手腕不会太疼,还掰得快。

    说了半天,还没说到重点,到底怎么掰呢,接下来就是了。

    小时候农忙时节,家家户户的孩子们都得跟着大人去地里,我们那个时候还有农忙假,我们叫秋假,当然了,有秋假也有春假,春天种地的时候也放假。

    两人对坐在一排棒子秆中间位置,一边聊天侃大山,活儿做起来特别有劲儿,这也是我不喜欢棒子秆堆放太宽的原因,掰半天棒子,一堆也掰不完,一点儿成就感也没有,有的人家砍棒子,从地头排到地尾,长长的,看着就愁得慌。

    掰棒子的时候,先把秆上的棒子支棱起来,把没有连接秆的那头朝上,左手倒右手,右手倒左手,一边一下地把皮顺着剥开,直到露出里边黄灿灿的棒子,把皮归拢到底部靠近秆的部分,再把棒子头上的棒子须用手揪干净,一手拿着棒子,一手放在棒子和秆连接的那截细秆上,双手同时使力,用劲儿一掰,棒子就掰下来了,然后再扒拉扒拉黏在上边的须,随手一扬,扔到排排放着棒子秆的空地上。

    这样一说,看似很简单,但是如果用不好劲儿,那么一下两下,棒子也掰不下来,倒是把棒子带皮带棒子底端连接棒秆的那一小截一起给揪了下来,然后还是像前边那样,一手拿棒子,一手拿另一端,再使劲儿,大多数是可以掰下来的。

    当然了,也有例外,这个例外,对于小孩子来说,是经常发生的,手上没力气,掰不下来怎么办,那就一手拿棒子,一手拿底端那截细秆,横起来靠着膝盖,借助膝盖的力量用力掰两端,也能把玉米掰下来。

    可想而知,这得需要多大的力气,到最后,不止手疼,膝盖也疼,棒子须那头偶尔还会碰到虫子,胆儿小的孩子就会被吓得一把扔掉棒子,跳起来哇哇大叫,胆儿大的孩子乐得哈哈直笑。

    小孩子们掰棒子还有一个盼头,那就是吃棒秆。有那种小的细的棒秆,还是绿的,上边的棒子没熟,嫩嫩的,棒子秆也是嫩的,这种的可以吃,是甜的,像现在吃甘蔗那样。而没熟的棒子,回家可以煮着吃,在地里的时候,这种嫩棒子,也是拉车的牛和驴骡子喜欢吃的。

    掰好的棒子横七竖八地堆放在田地里,被阳光一照,黄灿灿的,看着让人欣喜又愉悦,手疼胳膊疼也暂时被遗忘了。等到掰下来的棒子足够装两车的时候,这个车是牛车驴车哦,不是后来家里那种四轮的拖拉机之类的。大人们就会让我们小孩子开始装袋,袋子是那种装过化肥的尼龙袋子或者是麻袋。

    两个人分工合作,一个人站着张开袋口,一个人蹲下来捡拾空地上的棒子,装满一个就放在那里,捡拾的人累了,再互换一下。因为有棒子,口袋立着也不会倒,当然会有意外倒的时候,这个也不妨事,等到大人们用绳子扎紧口的时候,顺便就扶起来了。

    再之后,男人们就会扛着装满棒子的袋子到地头,放到停在那里的驴车牛车骡车上,有的人家地里,那些车是可以进去的,那就省事儿了,直接把拉着车的牛驴骡子赶进地里就好。

    摞满一车之后,用绳子捆结实,就拉回家里了,把大部分棒子倒在院子里用木头搭的棒子架上或者西屋东屋不住人的平房上,小部分倒在院子里,腾出口袋,回到地里继续拉第二车、第三车……等到把地里的棒子都拉回家之后,天也黑了,最喜欢拉最后一车的时候,累了一天该回家了,大人们就会让小孩子们也坐上车,坐在摞得高高的装满棒子的口袋上,视野开阔,别提多美了。

    不过,回到家,还有活儿,趁着那股劲儿还没卸掉,需要把院子里的棒子也扔到架子上或者平房上。

    首先呢,要先把架子或者平房上的棒子捯饬一下,整平一下,四周要用棒子垒起来做围栏用,中间的没有要求,放平整就行,等到差不多的时候,我们小孩子就在下边往上边扔棒子,大人们在上边接着,像是电视上演的那种砌房顶瓦的时候,有人在底下扔,有人在上边接着。

    虽然累得不行,可是当看到上了架子或平房上堆着的黄灿灿的玉米,心里那个欢喜雀跃是比吃了蜜还甜的。

    棒子就这样被晾晒一整个冬天,下雪的时候,遮起来,晴天的时候,撩起来,等到来年春天,棒子都干了,再把棒子粒扒拉下来,最开始是用手,后来有了手摇的那种机器,就开始用机器,那个棒子芯,我们叫做“棒葫芦”,垒在屋檐下,做烧炉子烧火用。

    棒子粒还得稍微再晒两天,万一没有干透,储存的时候会发霉,等到可以收起来的时候,会留一部分,人吃,家里养的鸡骡子驴牛吃,还可以用棒子粒换米面吃,剩下的,等到村外有人来收的时候就卖了贴补家用。

    这棒子都有去处了,堆在田地里的棒子秆还没交代去处。家里的农作物都收完的时候,大人们就会去地里把棒子秆捆起来,拉回家里,一部分晾晒在有阳光不碍事的地方做柴火用,一部分用铡刀切成小段,做骡子驴牛的口粮。

    想起写这个题目的时候,原以为一千左右字就能写完,等到写的时候,才发现要想写得很多,那些曾经有过的记忆深深地刻在脑海里:丰收的美好和喜悦,劳动的辛苦和汗水,张扬的笑脸和尖叫,湛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黄灿灿的棒子……是多么美丽的秋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散文||掰棒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xcv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