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参与编撰了一本关于大运河历史文化的书,是全国政协运河丛书中的济宁分册。其中有一章是《外国人眼中的济宁》,是由我来负责编撰的。但历史上这方面留下来的文字很少,凑来凑去,总觉得这部分分量太轻,扯了全书的后腿。去网上搜,因属地方志,万能的网络也显得无能为力。想来想去,便去全国书店的网站上去搜与运河相关的书籍。还别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西单新华书店的网站上,搜到了几本写运河的书。至于书中有没有外国人当年在运河各城市的活动,仅从书名上,还看不太出来。自然也顾不了许多,先想办法托人买来再说。正好有同事去北京出差,便嘱他照着网站上所标示的书籍存放位置,按图索骥给买了回来。
记得买回来两本,其中一本没有我们需要的内容,翻了翻小标题就被搁置在一边了。另一本是写临清运河的,因为我们两地相距不远,不可避免地写了一些济宁的内容。让人喜出望外的是,竟有一位叫策彦周良的日本僧人,两次乘船经过运河沿岸城市时,写下的日志原文,虽然写得很零乱,却也算得上是第一手的资料了。
策彦周良的日志中,涉及到济宁运河的内容并不是太多,编辑起来却很不顺利。一是这些日志为繁体字,又是竖版,且日本人对汉字也多有日化的创造,常常让你不知所云,人为的设置了许多文化障碍,只好一路连猜带蒙,繁简对照,逐字逐句的抠饬,用了一周多的时间,才算捋顺了。
策彦周良,日本京都的一位高僧,曾于嘉靖十八年和嘉靖二十六年两次来到中国,从宁波乘船,沿运河到北京。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沿途见闻,其中包括驿站里程、船闸分布、名胜古迹、土产特产、私人贸易、风土民情等,最后收入他的《初渡记》和《再渡记》书中。
据史料记载,明时来中国的外国人,特别是日本和朝鲜等国以僧侣为多,他们都有一定的学识,对中国文化也深感兴趣。通过策彦周良的《初渡记》、《再渡记》便可了解到这一点。虽然这种日志的记法如流水帐一般,但在五百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仍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尤其对运河文化的研究尤有意义。
在策彦的日记里,记载了他们每天的行程,遇到了哪些古迹和寺庙,吃了哪些时令的鲜果,与沿岸官员的往来,以及他们船队间相互请客、吃酒、下棋等,最有意思的是每天都要记下他做了哪些梦,梦见哪些人,让人感觉这是一个有着琐碎性格的人,喜欢新事物,并有随时做记录的习惯;而且感情丰富,身在异国,却时常怀念家乡和亲人。尤其重要的是,虽然记下得都是策彦的亲历小事,却也能佐证一些当时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如在一天的日记中,策彦记下了同行的日本副使手下人,在太白楼前滋事的情况,便是对这件在当时颇有影响的外交纠纷事件,有力地佐证。
这里特摘录策彦初次路经济宁,游太白楼和浣笔泉的片断:
廿一日 天气暄佳。赴正使和尚小斋之请,三英亦从尾。正使和
尚为萱堂德林大师,见请斋之次,有烧香妙伽陀。谨依高韻云。
人间荩木偶篘灵,明不是明冥不冥。
何用斋僧涉饶舌,松风江月大乘经。
酉刻,下廪给口粮,即刻,携三英、宗桂上岸,登太白楼。在城
之南门。有小门,门楣揭“谪仙楼”三大字。入此门则移步少许
而有楼,面于南,横揭“太白楼”三大字。楼上按太白像,像上
有额,书以“意不在酒”四字。又有诗板,诗曰《登太白楼》:
闲访谪仙迹,危楼瞰水边。
探奇东鲁地,省昝夜郎天。
饮酒欣佳益,承恩羡少年。
骑鲸声息断,徒负月华园。
沣阳李如圭。
《济宁游浣笔泉》:
济上清泉地,名贤自昔游。
豪吟须浣笔,纵饮却登楼。
树色千村暮,烟光一涧秋。
野亭聊寓意,怀古有余愁。
大明嘉靖丙申(按嘉靖十五年,1536)夏月吉旦,
副都御史沣阳李如圭。
又楼中有“壮观”二大字,白字也,乃太白所亲书也,尾有“太
白”二字。予偶哦谢眺“青山太白楼”句,以追怀故事。又自楼
上下瞰,则有泉水,所谓“浣笔泉”乎?今大人营山庄。门揭“观澜
亭”三大字。又有“重修太白楼记”,今匆匆不得写之。大光见惠
山蓣一笼。
廿二日 斋前,同大光赴混堂,门左右有“香水混堂”四字。又浴室
额揭“香汤池”三大字。浴后,又登太白楼以极目,兴味有余。所
恨与乡友不同此兴。
登太白楼二绝句:
一
流水绕城城绕流,李公此地昔曾游。
有何面目对遗像,不酒不诗空依楼。
二
夜郎京洛两茫茫,醉里乾坤到处乡。
纵倒银河酿成酒,终当不满翰林肠。
申刻,开船,船路十八里而泊于中流。日已晡,夹河有人家,前程长
堤有盗贼之患,故歇于此。子刻,鸣鼓解缆。夜将曙之顷,梦侍前
细川常恒大禅定门之座侧。又少焉,梦天用和尚、祝君尊君。
通过以上二日的日志,便可对此书的内容和形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也可看
出一位日本僧人对中国文化的关注与喜爱。比如登上太白楼,策彦逐句抄录
前人的诗词,回到船上,意犹未尽,第二天再次登临,依猫画虎也作了两首。
同时,通过这些日志体的文字,对当时运河遭运、运河风物、明运河时的两
岸风情,进行了较为客观地还原,这使我虽历编辑辛苦,却颇有收获、颇有
心得,应该是可喜可贺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