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荒诞不经,越戳中要害

作者: 山千黛 | 来源:发表于2018-07-11 15:37 被阅读137次

    不知何时,“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成了一句流行语,总能在恰当的时候戳中大家的共鸣点。表现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反差,的确能带来更大的张力。二十世纪荒诞文学经典名著《费尔迪杜凯》,也采用了这种叙述的方式,故事是那么荒诞离奇,反应的问题却是那么戳中要害,走的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路线。

    《费尔迪杜凯》是波兰小说家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的成名作。贡布罗维奇不但与卡夫卡、穆齐尔、布鲁赫并称为“中欧四杰”,还被米兰•昆德拉誉为“我们这个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费尔迪杜凯》把荒诞执行到底,从书名就开始了。贡布罗维奇创造了这个词语,没有任何明确含义,和小说内容也没有实质的关系。在贡布罗维奇写给书迷的公开信中,他明确表示这个词语就是“反传统”的一个标志。如今,这个标志早已深入人心了。

    在《费尔迪杜凯》的故事中,三十岁的尤瑟夫突然变成十几岁的少年,经历了一番匪夷所思的事件。从尤瑟夫的经历中,总能找到现实的影子。

    在学校里,学生们不甘心被陈腐守旧的模式塑造成毫无灵性和生气的批量复制品,用“孩子气”的幼稚方式,跟大人对抗。他们和老师争吵,和顺从迂腐教育的同学“决斗”,试图找到一条出路。如同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对学校的回忆,教育方式在长期稳定的状态下逐渐变得陈腐,缺乏活力。茨威格和他的小伙伴,同样想方设法逃离沉闷的课堂,转而去文学艺术的海洋中吸取养分。“孩子气”的反抗,在固化的教育体制面前,显得如此脆弱无力。也许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曾经努力反抗过。

    菲利陀尔和反菲利陀尔之间的对抗同样如此,“孩子气”的争论,“孩子气”的“决斗”,混乱又无力。《费尔迪杜凯》发表于1937年。一战后波兰独立,民众想必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未来生活画卷。到了三十年代,波兰却陷入经济危机和政治极权化的泥潭,难以接受的落差,导致迷茫、焦虑、绝望、无力感在社会蔓延,对现实的不满蓄势待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怀疑和忧虑。菲利陀尔有一张“先知的面孔”,反菲利陀尔则有一张“怀疑论者”的面孔。他们之间的对抗,正是那个时代波兰知识分子思想状态的缩影。

    网球赛场的集体疯狂事件更是诡异,就像一战后各类思潮的涌起和民众思想上的混乱无措。原本一个意外引起的骚乱,竟然被其他人毫不怀疑的模仿起来,病毒式传染到整个赛场。这是民众甚至贵族阶层思想混乱的表现。他们早已丧失了分辨力和思考能力,像木偶一样,机械地接受扑面而来的各种思想观点,随波逐流。一战给战后欧洲投下了长久的阴影,旧秩序崩塌带来了混乱无序,人们在客观世界和主观思想上都要缓慢重建,摸索中少不了“有病乱投医”的试错过程。正如网球赛场上那一幕,不管对错,做了再说。

    故事中的尤瑟夫,不断地逃离,又不断的落入新的困境,逃无可逃。满满的受困无助的绝望感。二战前的欧洲,社会各方面仍然充满矛盾和问题,民众同样逃无可逃。贡布罗维奇的《费尔迪杜凯》,就像哈哈镜,放大各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用扭曲的、夸张的画面,让人认清当时世界的真相。

    越荒诞不经,越戳中要害。这就是《费尔迪杜凯》成为荒诞文学经典的缘由。

    2018.07.11雾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越荒诞不经,越戳中要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jvh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