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重要性】
依恋的第四种形式,就是努力让自己在对方心中变得重要。人类的天性决定我们都想和自己在乎的人保持亲密,想成为对方心中重要的那个人,认为这样能让亲密关系变得更为牢固。学龄前儿童依恋一个人时,会费尽心思让对方开心,赢得对方的认可,依恋对象只要有不高兴或不赞成的表情,他们就会非常敏感。这样的孩子,人生目的就是让
依恋对象开心。同伴导向的孩子也是这样,只不过他们要讨好自的是同伴。
这种依恋方式之下,孩子会变得很脆弱,很容易受伤。一个人越是想在别人心中占有重要位置,越是会在失去重要位置时,内心受到严重的伤害。
【付出情感】
依恋的第五种形式,就是付出情感,即付出温暖、爱。对于感情强烈但又容易受伤的学龄前儿童面言,他们对情感的亲密程度有着很强烈的渴求。通过付出建立起依恋关系的孩子,通常会很依赖自己的依恋对象。如果这个依恋对象是父母,那自然是很好的,父母的爱是孩子依恋的终极法宝,能给他们的心灵带来最强的力量和安慰。因此,和父母亲近的孩子,在依赖的同时,也能忍受跟父母分离,而且分离不会影响亲子关系的亲密程度。
与父母导向的孩子相比,同伴导向的孩子很容易选择另一种依恋模式:一种自己不易受伤的依恋模式。他们跟谁都能玩,但跟谁又都不是真正的亲近,用隐藏脆弱来保护自己。这些孩子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在付出感情时受到过伤害,当一个人没有足够的爱来弥补这种伤害时,就会退到相对安全的地带。有的人从来不愿敞开心扉,不愿暴露自己脆弱的一面,很可能就是因为他之前被人拒绝过,或者抛弃过。
【渴望被理解】
依恋的第六种形式,是让对方理解自己,头现取深层的亲密感。这种方式通常会在孩子入学后表现出来。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方式与上一种方式有类似之处,只不过这种方式更侧重让对方在心理层面关注自己、了解自己。
我们会发现,孩子在尝试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时,会主动和对方分享自己的秘密。其中父母导向的孩子,为了维护和父母的亲密关系,会主动和父母诉说自己的心事。而同伴导向的孩子,很多时候为了“保护自己”,隐藏自己的脆弱,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心事,他们之间的秘密分享,更多是说其他人的八卦。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心理亲密,在同伴导向的孩子之间是看不到的,因为他们认为这么做的风险太大了。正因如此,在同伴导向的孩子眼中,那些愿意和父母分享秘密的孩子都是怪胎。“我朋友不相信我和你说了这么多秘密”,一个14岁的女孩和父亲散步时说道,“他们都觉得我很傻”。
很多成年人在婚姻中也会体现出这一点,他们即使同处一室,也不愿意和最爱的人分享内心的忧虑和不安。因此可以说,这种方式是一种最罕见、但也是最珍贵的依恋方式。世界上最亲密的感情就是相知,这是一种经过了解之后依然喜欢、接纳、张开双臂拥抱彼此的感觉。
以上6种依恋形式,如果顺利发展的话,可以互相交织,拧成一条坚实的纽带,让我们即使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也能维护亲密关系。心理越成熟的孩子,维护亲密关系的方式越多,他们即使和依恋对象分开了,亲密关系也不会受到影响。越不成熟的孩子,选择的依恋方式可能越简单,比如婴儿或者学步期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