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明帝时期,大臣元义曾经左右朝政,把北魏带入了政昏国乱的时期,贪污腐败成风,从最底层的里长到国家权利中央,没有一个官员不贪污腐败。
元义不仅在朝廷里除掉了那些为国家为百姓有作为有声望的官员,还架空了胡太后与孝明帝的权利,自己实则是无冕的皇帝。曾经把胡太后监禁在宫殿里,都饿的面黄饥瘦,随后各地都造反叛乱对抗朝廷。北魏的死对头南梁也趁机兴兵,内忧外患之际,胡太后是如何夺回被架空的权利呢?
元义的合作者太监刘腾去世以后,元义对胡太后和孝明帝的监视就放松不少。元义放松警惕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自己独享大权已经很久了。官员都惧怕自己的威势,大部分都算是自己人,不是自己人的都被除掉和外放了,即使不是自己人,也掀不起风浪,所以元义心理认为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就悠游放荡。
亲信都劝说元义你不可放荡,不可放松警惕,应该加强监视以防不测,同时胡太后就发现了这个机会。元义并没有放在心上,放松了警惕心理,所以元义后来就倒台了,
胡太后这时候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以出家当尼姑的为借口,可以让自己与孝明帝有时间一起谋划元义。
胡太后起初装作要剃发出家,大臣们都表示不同意这样做,胡太后假装非常愤怒,表示坚决要当尼姑,然后孝明帝顺理成章地就留在了太后身边劝说胡太后不要当尼姑,一连好几天的在一起。有了这个借口,就没有人怀疑目的,就可以暗中谋划了。
另一方面,孝明帝对元义诉说太后要当尼姑这件事情,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一天说了四次。元义对此事深信不疑,顺便建议同意了胡太后的要求,然后就彻底放松警惕,监视便不存在了。
某一天,胡太后和孝明帝出去到洛水游玩,就去了丞相的府邸,然后一起制定了收拾元义的计划。
丞相虽然是元义的领导,但丞相内心恐惧元义谋害自己,就对元义采取顺从的态度。实则是对元义很不爽,领导听命于下属,没有哪个领导会感觉爽的。
之后胡太后对元义说:“如果你忠于朝廷,没有造反之心的话,就该放弃领军之职,其他保持不变,这样不也可以辅助朝廷么?”
元义听了害怕,便放弃了领军一职,这是掌管兵权的要职。元义掌控朝廷期间,有不少地方刺史对他不满,起兵要除掉他,如果没有胡太后和孝明帝这面旗帜,自己夺权上位也是坐不稳的,所以元义没想过要夺权上位,直接放弃了兵权。
被夺去兵权的元义,还是总领内外朝政,所以心里也不担心自己的权利被剥夺。胡太后内心犹豫不决,因为元义是自己的妹夫。大臣侍穆绍劝说胡太后应当迅速除去元义,以防后患。
太监张景俊也游说孝明帝宠爱的妃子,说:“元义要谋害她。”让她在孝文帝面前吹吹风。妃子对孝明帝说:“元义要除掉你,你最好除掉他”
于是孝明帝决定除掉元义,解除掉他的所有官职,胡太后再次行使皇帝权利,把元义贬为了平民。
当然事情不会这样结束,因为元义的党羽还在,肯定要分化除掉他们,不然如果他们聚众造反就麻烦了,自己手里的权利也不安稳。如何安全的除掉他们呢?胡太后的套路也很溜。
首先第一步,元义被解除兵权之后,胡太后考虑到元义党羽还很强大,不能立即控制住局面,就让元义的党羽候刚代替他的职位,以便暂时稳住元义党羽。
这会元义造成一个假像,我不用担心自己被夺权,那还是我的人,我肯定不会有事,这让元义会束手就擒。其次给元义党羽释放一个信号,我不会对你们下手,保持你们手中的权利不变,好让他们反应不会过激。
之后又把候刚贬到外地去了,并给加了一些特权,让他乖乖放弃兵权,可是候刚还没上任,又把他贬了,最后死到了家中。
让你放弃兵权,但害怕你过激反应,就给你些荣誉平衡你的心理,然后你没有实力的时候,就可以随意宰割了。
胡太后想除掉另一个元义党羽重要人物贾粲,想杀掉他,但又考虑到元义的党羽众多,怕朝廷内外不安定。于是就把他外放地方当刺史,没过多久又派人在路上把他杀了,他的家产、人口全部没收入官府。
先让你乖乖的接受,让你离开你的权利中央,把你与其他党羽隔开,不一下子除掉了你,和你预想不一样,没有那么糟糕,你就知足了,然后在半路上把你杀掉,你就毫无抵抗之心,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最后把之前反对元义的人,提拔起来,这样可以给这些人施予恩惠,让他们感恩忠于自己,然后可以元义的党羽行成一种牵制作用,也可以向别人证明自己的睿智可,可以提升自己的形象。
这一系列动作完成后,胡太后牢牢地把权利掌握到了自己手里,除掉了重要人物,也没有彻底清除,稳定了朝廷内外,同时北魏开始彻底走上没落之路。
学习历史文化,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智慧,可以让我们纵横人生,成为人生赢家。文章纯属个人之言,仅供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