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几本哲学书,闲来无事就把一些比较好的句子(思想)记了下来,尤其是人在现代社会中的位置和其所面临的矛盾、困境等问题,虽然没有完全吃透,但还是想在这和大家一起分享、探讨、乃至澄清,最主要的是想和大家一起,把这些运用于生活,用到自我与世界的研习和修炼之中。
请看哲学诗画整理的——我的哲学笔记!现代社会的困境:人的异化和物化!
1,思维与存在的提出
在远古时代,人们已经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并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因此,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 。而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哲学的基本问题则是以这种形式提出来的,即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
恩格斯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
2,西方哲学的两次大转向
一般认为,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上,出现了两次大的转向,第一次是从古代哲学到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第二次是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实践转向”和“语言转向”。这两次“转向”,就其理论内涵而言,都是转换了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理解。
当代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曾提出“世界 ”理论。他把物理自然世界称为世界1 ,把人的精神世界称为世界2,而把语言文化所构成的世界称为世界3。按照波普的这种划分方式,我们可以比较简洁地说明哲学的古代 、近代和现代三种基本形态的本质特征。
3,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分水岭
所谓古代哲学,其实质是离开世界对世界的关系,即离开“思维”对“存在”的关系,而单纯地追问和直接地断言世界的存在;所谓近代哲学,其实质是从世界的关系,也就是从“思维”对“存在”的关系出发,对世界去追究二者的关系问题;所谓现代哲学,其实质则是从世界出发去探寻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就是从“语言文化”出发去探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18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把这种“认识论转向”发展为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逻辑学反思,即以概念辩证运动的形式去描述思维和存在的规律层面上的统一。因此,哲学的“近代”涵义,是指自觉地提出哲学基本问题并从而寻求思维规律与存在规律统一的哲学理论形态。
4,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区别
现代哲学,它之所以被称为“实践转向”和“语言转向”,是因为它超越了近代认识论转向的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从思维与存在统一的现实基础(实践)或文化中介(语言)出发,去回答和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的“实践转向”,以人的现实的存在方式——实践活动及其为基础的历史发展去解决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则是以人类历史文化的宝库——语言为出发点去反省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
传统哲学总是以“超历史”的方式去解决哲学问题,而现代哲学则是以“历史的”方式去提出和回答哲学问题。
5,哲学是用思想去把握自己的时代
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它的理论形态的历史演进,直接地取决于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的历史性变化;而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的历史性变化,则深层地取决于人类存在的历史形态的转换。因此,每个时代的哲学,则归根到底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6,人类存在的三大历史形态
人类存在的三大历史形态是:一,人的依赖关系;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三,以个人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
在“人的依赖关系”的历史形态中,个人依附于群体,个人不具有独立性,只不过是“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
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形态中,个人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而获得了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却只能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依赖于物,人受物的统治,人与人的关系受制于物与物的关系。
最高的历史形态是超越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实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精神自由和财富自由的时代。
7,市场经济的必然性
如果我们可以像上文那样把自然经济的特征概括为经济生活的禁欲主义、文化生活的蒙昧主义和政治生活的专制主义,那么,在与自然经济相比较的意义上,我们可以对市场经济的特征作出如下的概括:经济生活的反对禁欲主义而要求现实幸福,文化生活的反对蒙昧主义而要求理性自由,政治生活的反对专制主义而要求天赋人权。
市场经济的这种要求的理论表达,则构成人们所熟知的著名的哲学命题,这就是,我欲故我在:要求现实幸福;我思故我在:要求理性自由 ;我生而为人:要求天赋人权。
如果我们更深入一步地从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人的存在方式的视角去透视市场经济,那么,我们又可以对市场经济的特征作出更为实质性的概括。这就是:功利主义的价值态度(以功利原则为价值核心);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以科学思维为合理性);民主法制的社会体制(市场经济即法制经济)。
8,市场经济的弊端
市场经济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塑造全部的社会生活,从而也就塑造了人的新的存在方式(人在市场经济中的存在方式)。对于人的这种存在方式的本质与特征,马克思作出了最为简洁、精辟的理论把握与概括,这就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现代化所实现的空前的自然人化过程,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同时又造成了包括人口膨胀、环境污染、道德危机、心理疾病、生态失衡、粮食紧张、能源危机以及核战争威胁等在内的新问题。而市场经济所实现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既挺立了个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增强了人的主体自我意识,形成了某种人的自我实现的条件,又造成了“抹去一切职业的灵光,把一切都沉浸到金钱的冰水当中去”的时代危机,也就是使人“物化”的生存状态。这就是当代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性矛盾所构成的人类所要面对的“现代化问题”。
9,现代化的困境和希望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贝尔曾提出一种关于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即把社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前现代化(农业社会)、现代化(工业社会)和后现代化(信息社会)。
在前现代化社会中,主要特征是社会生活以家庭为中心,人际关系直接密切,社会组织结构简单,风俗、道德、习惯势力大,人们行为模式固定单一,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思想上的启蒙。
现代化社会是伴随工业化和机械化而来的所有社会发展,包括:开放社会阶级之间的界限和增加社会流动,教育的发展,公民权的扩大,社会服务的发展等等。同时社会分工复杂,社会流动频繁,人际关系肤浅、间接、局限而短暂,家庭不稳定,个人常常感到紧张、压抑、忧虑和孤独。
后现代化社会中,知识工业占统治地位,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是社会基础和领导层,所从事的信息处理已超越了国界,国家乃至家庭的界限进一步模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紧张等在内的全球问题。
10,现代化思潮与反现代化思潮
面对这种现代化的双重性矛盾,西方哲学界目前形成了世界性的哲学层面的现代化思潮与反现代化思潮的尖锐矛盾。
反现代化思潮分两种,一是表现为发展中国家的以道德理想主义批判发达国家中的“物欲横流”;一是表现为发达国家的以文化保守主义所进行的现代化反省。
风靡全球的丹尼尔·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和艾恺的《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都是反映这种尖锐矛盾的代表作。
作为现代西方哲学的现代化思潮,则把现代化所实现的自然的人化即自然的隐退,视为哲学一向所寻求的绝对性、确定性和终极性的消解。真理观的多元论,价值观的相对论,历史观的非决定论,构成了现代西方哲学的主导性解释原则。由此便形成了当代哲学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终极关怀与“消解哲学”的尖锐冲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