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小伙伴进行了《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的第二次共读。
我们简单回顾了上一次的内容,行为窗口,问题归属,行为和标签等。
这一次,我们一起共读第三章,《如何听,孩子才会说》。
涉及的主题有:
接纳性语言的力量
接纳就像是土壤,能够让种子萌芽成长,开出花朵。
父母对孩子的接纳会让孩子感觉到被理解,被爱。反之,父母对孩子的不接纳则会让孩子感觉不被爱。
接纳,也在向孩子传递着信任,我相信你,你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解决自己遇到的困扰。
父母心中的爱,也有必要让孩子感受到。
当一个孩子听到父母的指责,威胁,命令,评判时,他要怎么用力听才能听到这背后浓浓的爱呢?
而真正的爱,是如其所是,而不是如己所想。
被接纳,才会感觉到被爱。
12种沟通中的绊脚石:
命令、警告、规劝、说教、建议、说服教育、评论、赞扬、嘲笑、分析、安慰、质问、转移注意力
父母在回应孩子的时候通常会采用以上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只会破坏关系,而非促进亲密。特别是当孩子有情绪时,这些绊脚石只会雪上加霜,让孩子感觉不被支持,不被理解。久而久之,孩子会关闭心门,不再愿意向父母敞开自己,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疏远。
用非语言表示接纳
✔不干涉
父母不干涉孩子的活动,就向孩子传达了父母的接纳。例如,一个孩子在搭积木,妈妈过来指导,火车要这样搭,车头要搭得高一点,把同样的颜色放在一起才漂亮……
父母的干涉、打扰、接手等,就会让孩子感觉到不被接纳,孩子也会失去活动的乐趣与自信,因为父母传递出的信息是,自己做的不好。
所以,允许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去游戏,去体验,就是在向孩子传递接纳。
✔沉默(被动倾听)
当孩子向父母倾诉时,父母什么也不说,只是安静地,专注地聆听,也会让还好感觉到接纳,愿意继续说下去。
用语言表示接纳
✔门把手
也叫做“邀请式谈话”,鼓励对方多说一些,不去谈论父母自己的想法、判断。
例如:这样啊,嗯哼,然后呢,再具体说说怎么回事,继续说吧,我听着呢,等等。
✔积极倾听
孩子:妈妈,今天在幼儿园,我刚去玩具区拿到一个玩具,就被齐齐抢走了。
妈妈:下次他再抢你就告老师(建议)
妈妈:他抢走了,你就再抢回来啊(建议)
妈妈:你和没用的东西,怎么就不能看好自己的东西。(批评、嘲笑)
妈妈:幼儿园的玩具大家都可以玩,他抢走了就让他先玩呗,他玩够了你再玩。(分析,说教)
积极倾听:你肯定很不好受,你不喜欢他这样做。(或,你肯定很生气,很着急等)
积极倾听是对孩子内心感受的解读,当父母回馈给孩子他的内心感受时,孩子会感觉到被理解,同时,也在帮助孩子释放掉负面情绪。当情绪得到释放后,孩子自己就会想到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父母都希望孩子自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就得给他这样的机会。孩子一遇到困扰,父母就立刻站出来说教,建议,就是在剥夺孩子发展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便会事事依赖父母,永远只会躲在父母身后求保护,求照顾。
门把手和积极倾听都是让孩子做沟通的主导者,“把球留给孩子”,让孩子拥有话语权,父母只是聆听者,协助者。父母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孩子的内心感受和想法。
当父母能够稳稳地在孩子对面,不慌乱,不急迫,孩子的负面情绪也能够很快地流淌过去,而父母传递出的爱与接纳却被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份滋养就是他成长自己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