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0

讲述满族(西丰)满味十足秀色可餐的特色饮食和与之相伴的神奇故事和美丽传说。
满族饮食与西丰美味
文/剑厚
007
第一辑 满族(西丰)传统与经典美食
十、白肉血肠
说到“白肉血肠”,就要从“白煮肉”和“灌血肠”说起。
“白煮肉”,西丰人称其“汆白肉”(也有人称川白肉),是将猪肉切块开水焯净去掉浮油,凉水下到砂锅清煮,辅以佐料,煮烂即可食用。特点是肉质香烂,肥而不腻,味道醇厚。满族人多卷着荷叶或烧饼食用。
据史载,此菜自清入关后,从宫中传入民间。北京“砂锅居”饭庄制作此菜最为著名。传说,清乾隆六年(1241年),“砂锅居”初建时,用一口大砂锅煮肉,每天只进一口猪,以售完白煮肉为主。由于生意兴隆,午前便卖完,摘掉幌子,午后歇业。于是,在民间逐渐流传一句歇后语“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
“灌血肠”,即用猪血灌制肠。制作程序是:杀猪时用盆接下猪血,盆中放入适量的食盐、佐料,在灌制之前,猪血要不断地搅拌,防止其凝固,再将洗净的猪小肠截成适当长的段,将一端用线绳扎紧,等把猪血灌进去后再扎紧另一端。灌血时不能过满,要留有一定的膨胀空间,以防止锅住时血肠爆裂。煮时见其膨胀还要用针扎眼放气,直至煮熟。吃时切成薄片,配以白肉片。蘸蒜酱吃特别有味。
由“灌血肠”引发的一种饮食文化现象叫“血肠筵”。指旧时一进腊月门,农村便开始杀年猪,既是庆祝丰收,也是准备过年,以抚慰自己一年的辛劳,大人、孩子都盼着这一天。一年一度互请吃“血肠筵”也由此开始,轮流互请礼尚往来。
请人时,不说请吃饭、请喝酒、请赴宴之类的话,而是在民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帮帮忙,吃血肠”。在西丰县农村,至今还流行着这样的习俗。一进腊月门,家家就开始杀年猪,大人孩子欢天喜地,血肠筵拉开了帷幕,一直延续到“小年”才结束。血肠筵来人多少,依主人的经济状况、人际交往程度以及亲族的旺衰而定。不论客人多少,血肠就是一头猪的血所灌的最大限量。白肉片,少则一头猪的四分之一,多则用“半拉半”,至于老汤酸菜就“管够造”了。
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的“血肠筵”发展到今天,更多了几分“人气”比拼的时尚意味,往往把参加“血肠筵”人数的多少看成是主人“人气”、“人脉”、“人缘”的“攀比指数”。
现在,在西丰农村依然沿袭着“杀年猪”、吃白肉血肠和“血肠筵”的习俗,就是在西丰县城,以经营“杀猪菜”为主的饭店,“白肉血肠”更是首屈一指的招牌菜。
我们从“白肉血肠”,说到了“杀年猪”,而说到“杀猪”,就不能不提及满族又一种重要的习俗。满族每逢重大祭祀,也都要“杀猪供奉”。在宰杀前,先把猪牵到神位前,用水或酒灌入猪耳朵,满族称为“领牲”,表示神灵已经领受了祭奉,这是满族以“猪”特有的祭祀仪式。在《还愿》一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满族人家,为了还愿治病而祭祀时,举行这一仪式的情景:“……把酒倒入猪耳朵,大猪耳朵拨愣愣,拨愣愣,拨愣愣,额娘(母亲)看着高了兴,‘神佛应了求,神佛领了牲’”。如果按照萨满教的宗教仪式,祭祀及禳灾驱病时,往往由萨满跳神。萨满跳神时,头戴神帽,身系腰铃,手击皮鼓,且歌且舞。这样的祭祀仪式,场面肃穆庄重,神秘色彩浓厚。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剑厚,本名李建厚,辽宁省铁岭西丰人。 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故事委员会委员;铁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故事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铁岭市满族文化促进会理事:西丰县文联秘书长兼作家协会主席。
【剑厚文化传媒】
总编辑 剑厚
主 编 娟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