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我爱读书5000+持钻作者创作园谈写作
谈写作牛人堂|写作是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转化为拯救灵魂的一种方式

谈写作牛人堂|写作是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转化为拯救灵魂的一种方式

作者: 冯俊龙 | 来源:发表于2020-08-03 11:56 被阅读0次

    又一次在周末的夜晚,静静地接受牛人堂的洗礼。

    分享海报

    这期,分享嘉宾是“用手术刀解剖人性的写作者”断鹂老师,“用手术刀解剖人性”,名副其实。

    断鹂老师说:“写作是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转化为拯救灵魂的一种方式” 。那么,我们通过什么方式传递这种感悟,让世界得到拯救?

    或许,我们能从断鹂老师这次主题为《寻寻觅觅说意象》的分享中找到答案。

    断鹂老师供图

    在写作者中,一直都存在断鹂老师提出的 这两个问题:

    为什么没有时间写作?为什么没有灵感?

    断鹂老师回答:

    不是没时间写作,是因为重视度不够;不是缺乏灵感,是我们自己杂念太多。

    深有同感。

    在现代生活中,“垃圾社交”浪费了我们太多的 时间。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碎片化阅读成了我们的习惯。

    因为受到干扰太多,精力不集中;因为做的“无用功”不少,我们做正事的精力并不充沛。精力匮乏,导致我们反应迟钝、思想僵化、缺少灵感。

    怎么办?

    断鹂老师说:

    一个人的精力总量有限,我们要做好“精力管理”。保持足够精力的方法,就是要清除思想和身体的“垃圾”。

    思想的“垃圾”是思想杂念。暂时让心灵虚空、让自己处于一种平心静气的状态,灵魂不再失重,灵感自然生发;身体的“垃圾”消耗我们的精力,保持锻炼,运动身体,让身体减负,精力总量增加,灵感增强。

    灵感确实可遇不可求,精力总是越来越不够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在我们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物质现代化既让我们享受便捷安逸,也让我们沉沦而不自觉。

    断鹂老师推荐工具书《精力管理》,对于忙碌并且茫然的我们开启思想和身体的双重管理,高效运用时间应该很有帮助。

    断鹂老师供图

    写作是利用文字传递思想的劳动。

    在写作的过程中,有一个词叫“意象”。

    断鹂老师讲:

    意象的定义:意是创作的意向、意图、意志、意欲,表达的思想感情、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

    象: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的非现实的艺术表象。

    意象是艺术存在的核心。

    先有意,才有象。

    文学作品创作,是作者把对生活的观察、感悟、记忆,通过自己思考之后形成的艺术成品展现给别人,让他们从中有一定收获的劳动。

    断鹂老师总结:把自己想要展现的世界通过艺术形式创作出来,让读者去领悟,其中的表现过程就是意象。

    创作需要有感而发,是要首先让自己感动,然后才有可能传递震撼,从而达到影响他人的目的。

    断鹂老师供图

    传情达意就是艺术创造

    作者的功底,决定传情达意的过程是否完美,也就是创作的作品是否能让人感同身受,让读者产生共鸣。

    作品是作者和读者之间输送思想的桥梁,是一种让心灵交流的媒介。作者的格局,是作者的 认知范围,包括思维的方式、思想的高度、知识的多少、审美的情趣。

    作者格局决定了作品的质量。

    写作的目的是要传递某种感受,或者让人接受自己的思想。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把平凡的生活通过艺术的形式加工出来,让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思想蕴藏其中,再在读者心中再现,作者创作的目的就达到了。

    断鹂老师供图

    好作品才有“营养”。

    写作的便捷和信息传播的迅捷,让文字创造成了很容易的一件事。在纷繁浩荡的文字排列里,流传久远的文学名著无疑具有较高价值。从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可以窥见作者的格局。断鹂老师说,阅读经典名著,对写作者最直接最有效最有收获。

    读者是否能够走进作者的作品,获取更高的艺术享受,获得有价值的东西,从而反复品读,是作品好坏的定义。

    真正有价值的作品会让人流连不舍,读者能从作者经过加工的生活里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断鹂老师供图

    创作的几个过程。

    文学作品是作者想要表达思想的载体。通过一定形式、相关内容,传递自己的思想和精神。要想达到别人接受的目的,作者创作过程中自身的审美很重要。

    断鹂老师解说作品(艺术品)的结构层次,是创作的基本过程。

    从创作的工具准备(纸笔电脑等),到创作的材料准备(文字、组合),然后是把思想灌注于文字之内,最后让精神得以升华,创作才会达到让“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品)”最后高于生活,让更多人获取教益。

    基本的工具、材料准备之后,作者将自己的思想灌注于文字之中,成了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

    干瘪的平铺直叙,或者生涩的说教,不能让读者感受到文学美感的作品,达不到传输思想的目的,更不可能让人在某一方面予以改变,甚至追随。

    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让自己感动。只有让自己灵魂受到震撼,才有可能去改变别人的世界。

    通过文学作品感知彼此精神世界,是否共情是作者和读者能够交流的标准。

    当然,读者的欣赏和作者的表达也要在同一个维度。

    断鹂老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先生曾说:“在《红楼梦》这部书里,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读书要讲方法。

    好作品要翻来覆去读,好作品至少要读两遍以上。

    断鹂老师分享的经验是:第一遍,欣赏、入戏、完整体味,不要对作品肢解。只有完整意象,才领会作者意图。

    第二遍,注重局部,体会全局。

    在第二遍阅读的时候,才对语言的组合、技巧的运用、情节的安排、作者传递思想的方式 ,逐一分解,在了解作者文字的表现方式、细致玩味了作者表达意图、深刻领会了作者核心意象之后,从作品里就会得到启发。

    读者会对作品存在“异象”,是没有正确理解作者的“意象”所致。

    作品的“要素”,也就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所罗列出来的表面现象,其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读者没有完全体会,甚至“意会”错误,导致作品被误解,是二者审美观的不一致。

    断鹂老师为此推荐了美学书籍(胡雪冈的《意象范畴的流变》、叶朗的《美学原理》、杨春时的《中华美学概论》)。

    美学素养的提升,不但能让作者审美意识提高,而且会在阅读别人作品时很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象”,从而接收经过作者淬炼的思想精华,进一步改变自己。

    最后,断鹂老师分享的三个感悟:对话描写。适当插入对话,可以简洁有力推动情节发展,而且为作品埋下伏笔。但不贴近人物形象的对话,却显得有些堆砌;

    景物描写。景物描写最值得注意的是层次、顺序。否则就会显得混乱,给人莫名其妙的感觉。景物描写遵从的是镜头感。远景聚焦,近景特写。

    着重点描写。在这里断鹂老师强调的是:着重点就是着力感。在作品里通过对某一部分的重点描写,让这个“重点支撑整部作品的重量”,达到“以点代面”的作用,作品就会具有灵魂。

    很欣赏断鹂老师分享的最后一句话:“文学是以拯救自己的方式来拯救世界。”

    愿在未来的写作道路上一直激励自己,并与各位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写作牛人堂|写作是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转化为拯救灵魂的一种方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uev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