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巢湖文海文艺调频简诗
殿试黜落生怨恨,叛走西夏战玉龙。——闲读《随园诗话》(158)

殿试黜落生怨恨,叛走西夏战玉龙。——闲读《随园诗话》(158)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20-12-11 22:48 被阅读0次

【原书卷十四·四五】

凡诗带桀骜之气,其人必非良士。张元咏《雪》云:“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咏《鹰》云:“有心待捉月中兔,更向白云高处飞。”韩、范为经略,嫌其投诗自媒,弃而不用。张乃投元昊,为中国患。后岳武穆驻兵之所,江禁甚严。有毛国英者投诗云:“铁锁沉沉截碧江,风旗猎猎驻危樯。禹门纵使高千尺,放过蛟龙也不妨。”岳公笑曰:“此张元辈也。”速召见,以礼接之。

张元,(?—1044年),字雷复(清·周春《辽诗话》据传奇云),西夏军师、国相。

韩、范,韩琦与范仲淹的合称。韩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颇有声望,人称“韩范”。累官永兴节度使、守司徒兼侍中,封爵魏国公。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去世,年六十八。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

自媒,释义:1、女子自择配偶。《管子·形势》:“自媒之女,丑而不信。”2、自荐。《列子·周穆王》:“鲁有儒者,自媒能治之。”

李元昊,(1003年—1048),党项族,曾改姓嵬名,又名曩霄,字嵬理, 银州米脂寨(今陕西米脂县)人,西夏王朝开国皇帝。夏景宗。自称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之后。远祖拓跋思恭,帮助唐僖宗平定黄巢起义,赐为李姓,封西平王。李元昊继西平王之位后,放弃李姓,自称嵬名曩霄。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年),正式称帝,建立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市)。天授礼法延祚十年(1047年),恢复李姓。十一年(1048年),为次子宁令哥所弑,谥号武烈皇帝,庙号景宗。幼子李谅祚即位。

岳飞,(1103年—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毛国英,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北宋词人毛滂从子。宋·赵与虤《娱书堂诗话》:毛国英,泽民之仲子也,以诗自鸣。尝经岳侯驻兵之地,江禁方严,国英投诗云:“锁铁沉沉截碧江,风旗猎猎驻危樯。禹门纵使髙千尺,放过蛟龙也不妨。”侯曰:“诗人也。”委舟以渡之。

禹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龙门的别称。位于今山西河津县城区以北30公里处,黄河到此处,出峡谷由北向南,直泻而下,水浪起伏,如山如沸。传谓唯“神龙”可越,故名龙门。相传为夏禹所凿,《水经注》载:“龙门为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际镌迹尚存。”后人怀念禹的功德,称为禹门。

【闲言碎语】

读到这条诗话,尤其是读到“战罢玉龙三百万”一句,上点年纪的人一定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因为这些人在年轻时都背诵过一首伟人作品《念奴娇·昆仑》,其中有一句:“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描写的是雪山景色。没有想到,此句乃是伟人化用了张元之诗。

说起这个张元,正史上记载不多,但此人“为中国患”,很是给大宋添了天大的麻烦,被中原人视为历史上著名汉奸之一。要说著名,实际上他的名字究竟叫啥,中原人也弄不清楚,张元只是他的化名,古称“诡名”。

关于张元的事迹,《宋史》中并没有专门的章节讲述,只是在其他传记中偶尔提及。“华阴人张元走夏州,为元昊谋臣。”“华州有二生张、吴者,俱困场屋,薄游不得志,闻元昊有意窥中国,遂叛往,以策干之,元昊大悦,日尊宠用事,凡夏国立国规模,入寇方略,多二人教之。”“西夏用兵时,有张、李二生,欲献策于韩、范二公,耻于自媒,乃刻诗碑,使人曳之而过。韩、范疑而不用。久之,乃走西夏,诡名张元、李昊,到处题诗。元昊闻而怪之,招致与语,大悦,奉为谋主,大为边患。”就这零散的几段记载,也有矛盾之处,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此人从内地去了西夏,成为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重臣。后来,南宋的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对张元也有所涉及。至清朝,吴广成编撰《西夏书事》中,才对张元的经历有了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记载。

张元,原为北宋永兴军路华州华阴县人(今陕西华阴人),本姓张,名不详,年轻时“以侠自任”、“负气倜傥、有纵横才”,才华出众。在北宋累试不第,据说是在殿试中因为排名最后被取消功名,功亏一篑。他自感才能难以施展,遂决心叛宋投夏。大约在宋仁宗景祐年间(1034年—1037年),也是元昊建国前的广运、大庆年间,与好友吴昊(真名不详,原姓胡)听说李元昊有立国称帝大志,遂来到西夏,准备一展雄才。此时他俩一个改名为张元,其胡姓好友改姓名为吴昊。二人在一家酒馆里,终日饮酒,并用笔在墙壁上写下:“张元吴昊来饮此楼”。巡逻者见其触犯李元昊的名讳,发现他们又不是夏人,就将他们拿下送予元昊。元昊问他们为何触犯其名讳?(时元昊尚未改名为曩霄)为何进入夏境?二人大声说:“姓尚未理会,乃理会名耶?”元昊本姓拓跋,其先人曾先后受唐朝皇帝赐姓李和宋朝皇帝赐姓赵,可谓一人多姓。元昊听后觉得他俩敢于不畏权势如此直言者,定是非常之才,不但放过了他们,还委以重任。二人投夏后,其家属被宋朝流放至湖北随州,元昊派人假造宋朝诏书营救了他们。二人越发死心塌地为其效力。元昊称帝建国后不久,即任命张元为中书令,后来吴昊也被重用。几年后,北宋和西夏之间爆发好水川之战。在这次战役中,张元出谋划策,宋军大败,阵亡者高达一万多人。望着好水川内遍布的宋军尸体,张元趾高气昂地在一座寺庙的墙上题诗一首:“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落款时把自己的官衔全部写上了:“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张元随大驾至此”。此举大概是为了气气大宋,你们有眼不识金镶玉,开科取士,放着人才不用,净录取一些没有用的饭桶。同年,张元官至国相,立志灭宋。

好水川之战后,张元建议元昊出兵渭州,待机取长安。元昊采纳了他的意见,策划了定川寨之战(1042年)。夏军深入到渭州境,但该路军队遭到宋朝原州(今甘肃镇原)知州景泰的顽强阻击,西夏军败,西夏直捣关中的计划最终破灭。宋庆历三年(1043年),元昊与宋朝和谈时准备与北宋议和(“庆历和议”1044年),张元力争不可,但是元昊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及至西夏与契丹发生战事(1044年的贺兰山之战),张元知道其理想无法实现,郁郁不乐,在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1044年)病逝。吴昊不知所终。

袁枚称:“凡诗带桀骜之气,其人必非良士。”其实,良与不良,都不是天生的。张元原来也是有心报国之士,所以叛夏,与宋朝科举制度有点关系。根据王咏的《燕翼诒谋录》卷五记载,当年张元因殿试最后一名被黜落。作为一个举子,经过县试、府试、乡试、会试,一直冲进殿试圈,后来,因为位居最后而惨遭淘汰,况且,就淘汰我一个人,这事儿搁谁身上都是满腹怨恨、一腔懊恼。由恨传怒,由怒到反、到叛,都是一念之间的事情。黄巢考不上进士,反了。洪秀全考不上秀才,也反了。张元是冲到最后一步而落第,其内心不满应该远超黄、洪,只不过,他走的路与黄、洪不同,直接去了异国,借助异族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在中原人眼中成了叛国逆贼、无耻汉奸。张元“走夏州”的事情给北宋王朝带来极大震撼。殿试制度也做出了改革,凡是通过会试进入殿试的,殿试成绩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只要参加了最后的殿试,都会录用,不再淘汰,防止再出现张元那样的叛逃事件。

附:张元《咏雪》:五丁仗剑决云霓,直上天河下帝畿。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殿试黜落生怨恨,叛走西夏战玉龙。——闲读《随园诗话》(15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uws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