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消失,儿童最先感受到的消失是母亲的缺失。一旦他看不到自己的母亲,就会感觉到不安。其实母亲就在不远处,但是因为他受到自身的感观局限性,依然会觉得母亲消失了。这样的感觉在儿童两岁左右的时候依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幼童而言它的自我存在感很低。
对他们来说,“自身存在的模式是:母亲就等于我。没有母亲就等于没有我,为母亲短暂的消失会引发儿童的焦虑。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学会躲猫猫的游戏,以母亲在他们心中的形象代替真正的母亲形象。正是这种游戏,让孩子有能力应对人际关系中的变化。
母亲之于孩子,是无可替代的存在。记得妈说过:娘在,家在。有娘在一天,自己依然是孩子,娘走了,就真正的长大了。
我感觉母亲消失所带给人的焦虑,不仅仅存在于童年时代,也存在于成人之后。爸爸一向情感不外露,奶奶去世后,似乎没有什么表示和变化。
妈说爸情感欠缺,其实只有我知道,不是的。姥姥生日照全家福时,我想我奶奶,我怕爸爸难过,偷偷瞥向爸,却看到他眼眶里流出的泪,却看到他假装迷了眼擦干泪的笑。我心疼,却也笑着躲到一边偷偷掉泪。爸爸只是把情感藏的很深,他外表有多平静,内心就有多痛苦。
如果父母离异或者一方去世,孩子总会找到一件移情物品。
但是一样物品会让儿童产生情感转移的功能,跟物品本身的特征并不一定有关联。反而可能是因为这件物品对孩童有情感上的重要性。
移情的物品范围应该扩大到无形的物品,任何事物只要能引发与恒久母性的象征性关联,都有助于激发他所谓的移情联系。
从这点意义上来说,当“母亲”这一形象消失时,人们一定会找到某一个事物,某一个人,某一处地方移情。当然这时所说的母亲,范围也很广:曾经带给我们安全感、快乐记忆的人事等等。也就是所谓的:睹物思人。
读到这里,我理解了爸爸他们兄弟姐妹总要聚会的原因,父母不在,兄弟姐妹的温情是他们的移情物品。
我也理解了每当遍地卖桃子时,总会触及我心中的柔情,那是因为遍地桃子下来的时候,奶奶的生日也就到了,桃子,是我的移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