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艺大观园国学与传统文化国学文化
123、为什么「两仪」的概念相对不清晰?

123、为什么「两仪」的概念相对不清晰?

作者: 陳_旭_東 | 来源:发表于2019-05-14 05:46 被阅读4次
    123、为什么「两仪」的概念相对不清晰?

    「是生两仪」的「两仪」,到底说的是「易」的核心组成,还是「易」的典型结构?

    无论「四象」还是「八卦」,都是元素的「组合体」,而不是单极的元素,「两仪」也不能例外。同样只谈「元素」,也存在两种不同的情况。前者不考虑「极」的环境,单纯的、抽象的讨论元素;后者在「极」的背景下来研究「单极」、「二极」和「三极」。两种情况下,关于「单极」的结论大相径庭,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系辞》通过「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选择其中的一个单方面,做了专门的表达。

    「道」、「善」、「性」被单独拎出来,是单纯的只考虑「动」,刻意回避了「静」。《系辞》明知道在本质上,「阴阳」还有另一半是静态的「易简」;「善」同样有另一半是静态的「义」;「性」也有相应的另一半是静态的「卦」,即「三极」。但是,为了动静二分,不惜新增了「道」、「善」和「性」这三个新的名词,以确切表达其中的分别。同时除了「义」之外,还忽略了「道」、「性」本来应该有的、对应的另一半的名称。在《系辞》的文字上,首次出现罕见的非对称局面,这不是疏忽,而是有意为之。

    首先,现实中静态的另一半,人并不可见。包括为了说明配象而命名的「义」,以及静态的「卦」,都可以用同一个概念来概括,「简」。因为它们的本质都是「虚」,因此不存在「极」的区分,不是没有区分的必要,而是客观上区分不了。「混沌」浑然一体,没有人能够割裂,也无法割裂。

    其次,「义」的名称,明确提示是对「道」的模仿,而非「善」的对应。「义」无论取其本义,还是假或者借的意思,都有所本,也就是并非一个独立的概念,而是依附于所本。这个「本」就是「道」,「义」指的是单极阶段的「道」,意思是说二极的「义」是「道」的复刻。强调二者的共性,模糊二者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区别人不可知,看不见。

    同时,「善」不仅独立,而且表现出一定的「美」的内涵,理所当然。由于动态的天赋属性,所以可以通过象或者爻的动,来逆向解析出「善」的存在。这就是符号的特别意义,它们可以表现或者演绎一些不可见的内部进程。它的存在,使得「象」丰满而生动。

    但是,「三极」世界的「简」,不同于元素的「简」。「两仪」在本质上,是现实世界全部的「虚」,与「实」的表面上的对应。关于「两仪」的种种说法,一是阴阳二分,反映的是抽象的元素的属性,仅限于理论。二是动静二分,反映的是组合体的存在与运动,不涉及元素。三是虚实二分,这才是三极世界的特有模式,在组合体存在与运动的基础上,同时能够对「极」的结构层次及演绎过程予以全面体现。

    「二分规则」是「三极」世界的特有现象,取决于「二元三极」的结构模式,受制于「动静有常」的演绎方法,反映了「虚实相间」的存在状态。将「二分规则」解读为阴阳二分,触及的是本质,而《系辞》这里讨论的是形式,在形式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比较起来更为根本的表达,是「虚实二分」。

    通俗的说,人见到的存在不仅极其有限,而且并非真实,存在「人」的主观视角等诸多限制。《易经》至少揭示了「人」所无法逾越的三个主要屏障:

    一是空间性质局限。

    《系辞》说人生活的场所是「天地之间」,非常奇葩,又含义深刻。「三极」空间仅仅是「易」的特例,即「太极」的世界,并非「易」的常态,而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世界的本质并没有也不可能因为「人」的存在,就只表现为「三极」的形式,而是有自身的规律,按照自己的规则来运行。在整个的「易」里面,「太极」不仅偶然,而且临时,刹那片段。「人」受视觉限制,误以为「三极」为空间的全部存在,其实「三极」只是「易」其中的一个局部所在和发展片段。

    二是环境关系不明。

    由于环境不仅仅是「三极」,不仅仅是可见的一隅,实际上能够影响人的环境,以及人所能改变的环境,同样不仅仅只是人可见、可知的非常狭隘的这个部分,而是远远大于「三极」。因此人的活动,真正留下的痕迹,并非在环境,而在别的所在。所谓的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或者同步变化,本质上是假象或者是偶然的呈现,而真正的影响或者变化,并不在人的认知范围。

    三是自身认知死角。

    人并不真的知道自己,「三极」的人,仅仅是人存在的一个部分或者说是片段。《易经》用「卦」模拟的人的生命,包括「天极」、「人极」和「地极」三个部分。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哪怕在「三极」的范围,人也不仅仅只是可见的局部,与人这个局部、即「人极」同步的,还有处于「天极」与「地极」的部分,它们同样存在,同样活动,却不为「人极」的人所可见、可知。

    另一方面,「人极」只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而且只是一个片段。人并不以「人极」的存在为主体,在「三极」之外另有主体,这才是「本体」,即实质的人。《系辞》在表达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用了一个经典的谜语,「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说「人极」的人不知道自己存在于「三极」之外,因此人并不具有真正的「思」,孔子感叹说「天下何思何虑」?是一种反思与呼吁。

    「虚实二分」的「虚」,与「实」的比较,相当于无穷大与一。所谓二分,纯粹是从「人」的视角来看问题。这才是「是生两仪」这个「两仪」概念之所以无法明确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如果硬性解释,只能强译成「两面」,即两个方面。「仪」有表的含义,这样翻译亦无不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23、为什么「两仪」的概念相对不清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qj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