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说:人们常说,有时间写博客的产品不能要,一定是需求太少,工作不饱和。(大人!冤枉啊!)相反地,平时确实是因为需求太多,深陷各种思考产品细节,反而没有这样的机会跳出那些逻辑,回归初心去看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选这个题目也是恰到好处,重新去梳理自己正在做的这个产品的需求场景,核心痛点等等。看书的过程中也很惊喜苏大老师选了“停车”的场景进行“刚需”的举例,那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顺着这个继续讲吧~
正如苏大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中提出:产品概念的提出可围绕“核心用户”,“刚性需求”,“典型场景”,“产品概念”,“竞争优势”这五大关键要素进行分析
本文抱着学以致用的心态,依照这四个方面对“停车”的产品概念进行讨论。
先来一发XMind压压惊。
一. 核心用户:
按照苏大书中介绍的方法,先对我们用户角色按照MECE原则尽可能不遗漏地进行罗列,具体结果可看上图。再按照重要程度排序,将开车的车主用户列为最高。因为要找核心用户,所以不对其他用户类型进行细分拆解。车主中,使用停车产品的,可按照不同的使用场景进行拆分,如找停车位的车主、付停车费的车主、长租车位车主等等,具体列举结果参见上图。在这些场景之中,按照重要性和价值排序,将找车位的车主群体列为最高。在这个过程中,令我纠结的点在于“找车位的车主”与“付车费的车主”,谁的重要性更高。在这点上,就目前我们公司的SLOGAN而言,将“停车有位”、”自动付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对于一个多边形的产品,这2类用户其实都可以作为核心用户去分析不同的需求与产品。但由于我自身是做C端前端应用,app相关的产品经理,在我看来,我们鼓励用户开启自动支付,来实现ETC式的停车交费体验。在这种趋势下,用户其实都没有打开我们的APP,及其他付停车费的产品的场景,产品的DAU就惨不忍睹了,更别提什么商业转化。从提升DAU的角度、以及需求的刚需性考虑出发,暂且将“查找停车位的车主”列为价值更高的用户,毕竟找不到位置停车,比出场时如何付钱更痛。
在找车位的车主中,按照场景,可区分为“对目的地不熟悉”和“对目的地熟悉”的两类车主,显然,“对目的地不熟悉”的车主用户存在更强烈的找车位需求;再次,这类用户中,按照用户场景继续细分为“出发前”与“抵达目的地”后找车位的两种不同场景。依据之前市场调研结果,目前车主们的习惯大部分还是抵达目的地再找停车位,较少的人有在出发前就找停车场的习惯。再按照这里用户使用产品的熟练度分类,分为新手、中间用户、专家,简而言之名为“新用户”与“老用户”。
总结,本次分析的停车产品的核心用户为:开车到达不熟悉的目的地后找车位的新用户。
二.刚性需求:
刚性需求:包含“真实”,“刚需”,“高频“三个特征。
停车是否是“刚需”,这个问题在公司的产品内部也进行过多次的讨论。个人认为,开车就必然要停车,停车是“刚需”,是真实存在的。但停车难的需求痛点,不是高频的。车主往往不是每次停车都难,“停车难”的出现存在一定的比率,这个数值值得调研算一算,但只要遇到“停车难”,注定是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痛点。从另外一个角度,很不负责任地说,现在社会的车量还是不够多,没有多到每次停车都难,当“停车难”变成高频刚需的时候,可能我们做停车的公司睡觉都会在笑了。
我们做产品的时候时常会拿着“滴滴”来举例,因为都是与“车”相关,谈及“打车”的痛点,我个人有个不成熟的见解:如果说人们本来打车难的痛点是5分的话,是滴滴把这个痛点推到了10分。滴滴确实培育了移动出行这个市场,同样也是滴滴造成了这个痛点。从最开始出现的出租车司机端功能,让出租车司机们通过手机接单、抢单,提前预定车辆。造成了我们看到一堆空车在路上跑,却没法拦下来的“打车难”现象,逼迫我们也开始使用滴滴去打车。
说到这了,那干脆发散一下,如果我们做停车的,控制了B端车场的空位情况,车位都被人提前预约了,车主们开车到了停车场,看着一个个没有车停的空位却无法停车,那之后他用不用我们的软件去预约车位呢?我们或许也能将用户唤起停车的场景点从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提前到用户出行之前。一手制造“痛点”,制造场景,制造刚需,做荧幕上的英雄,也做幕后的黑手。
再谈核心用户的需求:列举出了“找车位”,“查停车场空闲状态”,“看停车费用”,“路线导航”,“记录停车位置”。比较这些需求的痛点程度,最要命的还是“找车位”。
三.典型场景:
可能行业外的人会取笑为什么“停车”要分析典型场景,社会上每天开车的人都在抱怨,停车本身不就是个很典型的痛点需求场景么?总体来说,车主要下车去做什么事,这是一个“停车”的典型场景。但业内人士都知道,“停车”并不绝对就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抱着不同的目的所诞生出来的停车需求,都是不一样的。停车的产品典型场景,或者去说产品的“唤起点”有太多太多,却不是同一个普遍适用的场景。
比如你开车去餐馆吃饭,你一个人去和带着朋友家人去,你的停车需求是不同的。如果你自己开车去,你可能会愿意花点时间找找附近的停车场,看看路边有没有免费的。如果车上坐着别人,在没有停车位的情况下,你可能就不会这么做,会让车上的人先下车,你再赶紧找个地方停好车赶过来。
比如你开车出去玩和你开车去上班,这种不同场景下的停车时不同的典型场景。开车出去玩,是对目的地不熟悉的场景,信息不对称造成你不知道停哪。而开车去上班,是在知道哪里有停车位的情况下没车位了,信息不对称造成你不知道哪里有空闲车位。
还有开车去机场,开车去医院等等等等,我们用户产品部曾在一个讨论会上专门列举总结了几十种不同维度的停车场景。这些场景下用户唤起“停车”的需求所要达到的目的有共同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着实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禁想说,一个想为用户解决所有停车场景需求的停车产品恐怕很难,围绕不同典型场景下构建的"核心用户"去寻找突破口,未必不是一种尝试。
四.产品概念
针对以上的一些分析,不难提炼出这款停车产品的产品概念:为需要停车的车主提供找停车位和支付停车费的平台。
五.竞争优势
那么,像我们公司去做这样一款产品的优势在哪?
竞品的三个范畴层次:相似的产品→解决同样需求的不同产品(从表层到深层需求)→所有消耗用户时间的产品
a)对于相似产品的优势:
一些与我们做相同事情的竞品公司,比如:停*单,立方*呗等等。ETCP比较他们而言的竞争优势在于:
1.切入线下停车场的先发优势,拥有更多数量的线下支持电子支付的停车场。
2.专业的数据团队采集全量停车场静态位置数据,对于自营的车场拥有精准的车位空闲状态动态信息,对于第三方车场有大数据团队支持的车位空闲状态预测算法。
3.庞大的资金规模,能在线下停车场和用户端的补贴力度上远远超过各类竞争对手。
b)对于解决同样需求的不同产品的优势:
停车的需求,可以通过“人工代泊”,“机器代泊”等方式解决;更彻底的,用户可以选择不开车,使用其他交通方式出行。至于找停车场,用户也可以使用主流地图软件进行查找。
在这些领域的竞品有做代泊的公司、类似滴滴出行的打车产品、共享单车等等。
对于这些竞品,我们的优势在于一些不同场景:
1、代泊产品的社会信任问题;
2、远距离打车价格昂贵,骑车不方便;
3、地图软件缺乏停车场动态信息的数据,无法提供空闲状态;且车场静态位置数据不如我们专业与精确;
c)所有消耗用户时间的产品:
在这类产品中,用户使用的各类社交产品、地图工具产品等都是这层含义上的竞品。我们的优势在于:
1、大数据预测用户的出行意向,推送停车场推荐、周边信息推荐等,引导用户唤起产品;
2、把握用户对停车优惠券的需求,使用运营活动吸引用户唤起产品,参与活动;
写了这么多,越写其实越觉得这个分析适合在更垂直的场景和需求去写,对于“停车”如此一个巨大的需求而言,这五大关键因素确实只能算是“浅析”,各位看官见笑了~
-------------
各位客官手动点一下“喜欢”,是我继续写作的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