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yao2)(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魏 大书法家。曾官至太傅,故世人称'钟太傅'。 与汉代草圣张芝并称'钟张',与晋代大书家王義之并称”钟王'。传世书迹有 《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等。(此简介摘自百度百科)
传为钟书的帖不少,尚有《还示帖》《墓田丙舍帖》等。
钟繇:不破金身是怎样炼成的?史载钟繇讲过这样的话: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界应为象字之误,界字写成行书,草书,那与象原本差不多。也就是说笔迹只是意象,理论家们强行解释,说界是界限之意。谬哉!更早的西汉末扬雄《法言》中所说〝书者,心画也〞言简意赅有没有?
钟繇又说过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钟氏的真知灼见与他的实践是分不开的。当然,对于钟氏的记载多多少少有几分〝状诸葛之多智而近乎妖〞之感。
据记载〝钟繇少时,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还与太祖、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议用笔法。繇忽见蔡伯喈笔法于韦诞坐上,自捶胸三日,其胸尽青,因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乃活。繇苦求不与。及诞死,繇阴令人盗开其墓,遂得之〞。
中国人总是喜欢把历史搞成神话。好象不这样就不够高大上。韦诞死于公元253年,而死于公元230年的钟氏是如何去盗韦诞墓的?诈尸吗?
钟繇:不破金身是怎样炼成的?史载钟氏善铭石书,章程书(有说即楷书。本文即采用此说),行狎书(即行书)宋代陈思《书苑菁华·秦汉魏四朝用笔法》就记述了钟繇的书法成功经过,说他少年时就跟随一个叫刘胜的人学习过三年书法,后来又学习曹喜、刘德升等人的书法。繇精思学书,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书象之。一番苦修,终于登峰造极。
赵子昂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是的,因为用笔变化了,意味着本质的变化。钟氏的楷书,是将章草的用笔代替了隶书的用笔。最明显的,比如从前像捺画一样末端向上微微出锋之横画,改为弹性十足的末端向下稍按的横画。由直变曲,由板变韧。
历代毒舌评论家无数,骂人不用脏字,惟于钟氏,膜拜有加。赞美无数。如同过春节不爱放鞭炮的威海人,一到所谓财神节,就像一下子全从梦里醒来了一样,噼里啪啦满城都在放鞭炮。
钟氏楷书的出现,就像在王者荣耀游戏里面,太多老一套,大家都玩不下去了的时候,忽然推出了吃鸡模式。
钟氏作品,依我的浅见,可分为四类。一,打有明显王羲之商标的帖,如《墓田丙舍帖》,钟的成分几乎少到可以忽略不计。可视为王羲之作品。《长风帖》也属此种情况。二,书法更接近智永书风的,浑厚活泼的。比如《还示帖》等。三,行书笔意多的。比如《荐季直表》。四,字型变化较多的帖。比如《宣示表》。
伴随着钟氏的封神之路,还有作品方面不断的真伪争议。
钟繇:不破金身是怎样炼成的?钟繇:不破金身是怎样炼成的?
以上二图出自《荐季直表》,微有失真,无妨。有明显的章草遗意。整字笔画紧凑。下面图中得百姓三字为宋代李公麟所书,明显修长懈怠,且软弱无力,与《荐季直表》相去不可以道里计。《荐季直表》不可能为宋人李公麟作伪。其他人更不用提。
钟繇:不破金身是怎样炼成的?梁武帝撰写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称赞钟繇书法“巧趣精细,殆同机神”。庚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说“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张怀瓘更将钟书列为“神品”。此外,清刘熙载等都给以极高评价。
然而,钟氏的书法也是尴尬的,既然笔法与章草相通,意味着学钟学到精髓,必须通章草。似乎是说,要吃炒蛋,先去买锅,然而我若有钱买锅,何不用这钱去吃别的?比炒蛋更好的东西?这里只是打个比方。。别太认真。哈哈哈哈。
正如后世的柳公权。柳主攻欧,颜。所以欲精柳体,须精欧,颜。然而欧颜一敛一放。学者很难精通两体。若精通两体,似乎又不必再学柳体?
钟繇:不破金身是怎样炼成的?钟张二王,是学书法的人们心中的神。梁代陶弘景感慨〝比来江东无复钟迹〞。而这些仅存的摹本,后人也难以得到其中真意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