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投射,更要共情

作者: 元夕的简书 | 来源:发表于2017-01-22 17:12 被阅读0次
     

    作者:元夕

    昨天与表妹一起吃饭,她边吃边用微信跟一刚认识的男士聊天。刚开始她聊得挺开心的,没一会,她生气的把手机往桌上一放,冒出了两个字“没趣”。细问之下,原来是对方打出了“呵呵”两字。我并不觉得“呵呵”有何不妥,便与她展开对话。

    我:“呵呵”有什么不对吗?

    表妹:当然了,摆明了不尊重我嘛! 

    我:啊? 

    表妹:呵呵是母猪发出的声音啊!不就是不想聊了嘛! 

    我:我一直以为呵呵就是微笑呢。

    表妹:你自己问度娘吧。 

    我打开手机,不百度不知道,一百度吓一跳。呵呵的网络解释有上十种。 

    我:这么多种意思,你怎么知道是哪个意思? 

    “滴”“滴”“滴”…… 

     正说着,表妹的手机连着响起几声信息提示音。她拿起手机一看,对方不断在寻问表妹在忙什么,为什么突然不说话了。表妹的脸瞬时由阴转晴,看来刚才的不悦都是表妹的投射惹的。

    投射是个心理学概念,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投射是个体将自己的人格、情感、态度、想法、欲望等转移给外在的人、事、物的一种心理现象。表妹把对“呵呵”的理解转移给那位男士就是投射。

    投射是认知的起点。人的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自我意识的形成要经历一个过程。婴儿刚出生时,完全没有“我”的概念。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自我与外部世界是浑然一体的。TA把自我的意志当做世界的意志,这实际是一种原始的投射。随着婴儿的成长,TA慢慢发现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差异,能将自己与他人分离,大约到2岁,能用代词“我”表示自己,自我意识产生。 

    有了自我意识,个体也不一定能体会别人的感受。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在2——7岁即学龄前阶段,其心理特点是自我中心主义。处于学龄前阶段的儿童,没有办法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也不能意识到他人与自己或许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观点。一个三岁的小朋友玩捉迷藏游戏,他可能会用枕头挡住自己的头,以为自己看不见别人了别人也同样看不见自己了。学龄前儿童这种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别人的想法的观念其实也是投射的一种形式。 

    人对外界的认识,不仅要通过感觉器官形成对对象的外在形象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对对象的本质的把握和价值评价。对象的本质的把握和价值评价依赖于人的认知图式。认知图式,即影响信息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结构,包括在过去反应和体验基础上形成的用于指导以后知觉与评价的知识体系。体验过青山美的人,会认为“青山多妩媚”。经历过山洪爆发的人,会觉得“深山恐怖”。认为青山妩媚也好,认为大山恐怖也罢,其实都是投射。

    投射是理解的桥梁。人与人之间要能够沟通,首先要能明白对方所指。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莲雾很好吃,而一个没有见过莲雾更别说吃过莲雾的人是无法知道莲雾是怎么个好吃的。吃过莲雾的人也是以自己的内心体验去理解别人所说的好吃是怎么回事。这个理解对方的方法实际就是投射,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把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或者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到的有关类似经历的感受投射到对方身上的过程。简单的事情是如此,复杂的事情就更是如此。

    投射能促进人的认知和理解,也会造成人的认知偏差和误解。 

    一个人无论他的经验多丰富,他的经验也总是有限的。他的经验一旦变成认知图式,势必造成认知的偏差。一个从小经历过世事艰难、受尽欺凌的人,他对人会习惯性的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容易将别人的善意理解成恶意。一个从小经历顺风顺水、倍受关爱与支持的人,会觉得人都是善良的可以信任的。善恶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对一个普通的人,是无法进行善恶定性的。最多是今天做了一件善事,明天做了一件恶事而已。如果因一事而坚信某人就是个大恶人,则会导致认知偏差。当一个人把所有美好都投射给另一个人时,其心目中的形象肯定与真实的个人相距甚远。众人皆知,徐志摩深爱林徽因,把她当成完美女神一样爱恋,林徽因却拒绝接受徐志摩的爱。林徽因是明智的,她选择不开始以免近距离相处展现真我而导致爱的泡沫破裂。

    投射是以我之经历和感受去理解别人,这个理解是有限的。由于每个人的经历、见识、年龄、职业、性别的差异,会导致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和感受不同。即使是经历同样的遭遇,个体的感受仍然存在差异。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因而会有“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我冷”、“我只想要你陪我看场电影,而你不愿陪我看电影却会耗时几个月去为我练一首我并不期待的曲子”等错位现象。 

    投射作为认知和人际互动的方法,人们不得不用它,若超出一定范围使用则会招致麻烦。还好,除了投射,我们还可能共情。

    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通俗的讲,就是善解人意,也就是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别人去看待事情,去经历别人的经历,去体验别人的感受。这样就能缩小自我感受与别人感受的差异。别人也就能真正感受到被理解。李嘉诚先生是商界共情的典范,他在谈完生意签合同之前总会替对方计算利润,如果觉得别人赚少了他还要再让一些利。看似吃亏的做法却正是李嘉诚能成为亚洲首富的秘诀,正因为他愿意让利,恰恰使得更多的人愿意跟他合作。 

    如果说投射是种本能,共情却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能力,需要培养。共情能力培养的关键是保持正念,即专注当下的存在方式。只有当我们能够清楚的意识并专注于正在经历的事情,时时把自己当做客体审视,我们才能避免不自觉的以一种封闭式的认知图式从而能以一种开放式的认知图式去对接收到的信息作出解释,也才能对自己当下的情绪、行为、语言是否合适即时判断,即时调整。 

    欲识庐山真面目,也得亲临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真正有效的沟通,要投射,更要共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要投射,更要共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hye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