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帝的神秘作坊
文/青年太白
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任何一个作家都别想超越历史本身。
——斯蒂芬·茨威格
历史是什么?歌德曾将其满怀敬意的称赞为“上帝的神秘作坊”,可在这个作坊里面,大多是些“无光紧要和习以为常的事”,它们就像河水中滚滚向前的沙砾,随波逐流,没有灵魂与生气,在上帝之手的推动下,顺着河水奔腾的方向跳动升起而后颓然坠落,直至掩埋于后来者和水底深深的污泥下,永远沉寂在黑暗中,无边无际,不见天日。
但是,在这个作坊里,在这条时间长河中,也总不缺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当这种时刻出现时,时间长河都会为之颤栗,无数沙砾也会为之欢呼雀跃。它们是矗立在滚滚洪涛中的巨石,可令江河改道;它们是散布于广袤天穹下的繁星,光芒闪耀古今。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给我们展现的,就是这样一个个充满戏剧性和命运攸关的短暂瞬间。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作者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茨威格出生于十九世纪奥匈帝国的一个富裕犹太家庭,亲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由于坚持反战,希特勒上台以后遭到驱逐,先后流亡英国、美国以及巴西,最后,因“日暮沉沦的欧洲大陆”而感到悲愤绝望,与妻子一同服毒自尽。不得不说,这也是那个时代下,许多文学大师痛苦人生的缩影。
茨威格自小喜欢阅读,十七岁开始在杂志上发表诗歌,中学毕业后,开始了大量文学创作,其中以传记和小说最为著名。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一本人物故事合集,最早于1927年出版,最初为五篇,后经历次增订,扩至14篇。斯蒂芬希望通过此书,给人们讲述一些他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特别意义的时刻。这本书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已经深深影响了中国的一代青年,被称为经典“校园书籍”。目前,市场上销售较好的是舒昌善先生的译本以及高中甫和潘子立合译的版本。两个译本都很优秀,文字古典而优美,并且,前者比后者增添了两个短篇——《西塞罗》、《威尔逊的梦想与失败》。我是在看过高与潘合译的版本后,又接着去看了舒畅善先生翻译的后两篇特写。
在本书中,茨威格用他最得意的故事性叙述手法,为人们缓缓描绘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特写镜头。诚如他自己在序言中所说:“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任何一个作家都别想超越历史本身。”因此,在本书中,他既不美化历史人物,也不因个人喜好为谁辩解,他只是拿起那只充满人文关怀的笔,细细耕辍,带人们身临其境的去感受真实的历史,去亲睹大师们的苦难与普通人的辉煌。
茨威格自己曾说,“我在写作上的主要志趣,一直是想从心理的角度再现人物的性格和他们的生活境遇。这就是我为许多名人撰写评论和传记的缘故。”在写每一篇传记或历史特写之前,他总是要先精心研究历史史料,然后作出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心理分析。有人说这种故事性历史特写添加了作者本人的臆想与加工,容易破坏历史本身的真实性和冷酷性,然而在我看来,茨威格正是依靠这种独到的手段,才让我们看到了暗色调历史背景下,那些有血有肉的挣扎着的或明或暗的灵魂。
《逃向上帝》中,风烛残年的托尔斯泰为了找回真实的自己,毅然决然走出了他的伯爵府邸,衣衫褴褛踏上旅途,自由地用他的灵魂来向人们说话。他在面对内心的拷问后发出这样的慨叹:生活中每跨一个台阶,就是接近死亡的一个台阶,现在只留下最最重要的,这最后的一件事,就是当终结来到时,及时地像一只野兽一样爬进密林,因为我死在这幢房子里就像我的生活一样是不真实的。茨威格对历史人物心理的把握总是这么细腻且精准。
为了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那些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死、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命运的特殊时刻,茨威格摘取了数千年历史中的几个关键节点,并将之细腻、充分地刻画出来。不同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茨威格这里获得了最独特的呈现和表达,沉重的史实以及悲怆的叹息,宛若借助了茨威格的文字再一次活了过来,萦绕胸膛,经久不息。存在了近一千年的东罗马帝国,代表着旧欧洲神圣荣耀的君士坦丁堡,最后灭亡于一次“芝麻大的意外”——一扇被人忘记的凯尔卡门;如鹰隼般睥睨世界的拿破仑皇帝,选择孤注一掷时,其命运却掌握在下属格鲁希做决定的那一分钟里;他还用诗的形式讲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转折点中极其关键的时刻——“死神/迟疑地爬出僵硬的关节/两眼虽仍是一团漆黑/却感到了永恒之光的问候......”。
没有一个艺术家会在他一天的二十四小时之内始终处于不停的艺术创作中,所有那些最具特色、最有生命力的成功之作往往只产生在难得而又短暂的灵感勃发的时刻,不过,诚如在艺术上一旦有一位天才就会流芳百世一样——不管那是昙花一现的一夜天才,还是光芒恒照古今的真正大师——这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旦发生,就会决定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历史进程。
“它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终将消逝的黑夜”。斯蒂芬·茨威格用他独到的视角与情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把人的命运、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以及人类历史的命运紧紧交织在一起的闪耀时刻。
唯一让人觉得比较遗憾的就是,在茨威格刻画的历史特写中,鲜有提及神秘悠远的东方世界,或许,限于种族与地域差异,他对东方文明知之不详,否则我想,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中华国度,一定也会在斯蒂芬·茨威格的笔下绽放出别样风采。汨罗江前的屈原,垓下营帐中的项羽,五丈原前的诸葛亮......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又曾见到了怎样的世界呢?
如今,斯人已逝,漫漫长夜之后已是艳阳高照,斯蒂芬·茨威格满带着悲怆与痛苦离开了世界,却给我们留下了千古永垂的精彩瞬间。
这是一篇旧文,去年帮长辈交材料写的。一直以来,我看书都有做笔记的习惯,写写画画涂涂,一本喜欢的书可能到最后都会被读得面目全非。但我很少写书评,唯二写过的书评还是大学时期看网文被感动得一塌糊涂时的潦草涂鸦,文字甚是幼稚,不过偶尔翻起,还是觉得有趣,好像通过那些个字句,又能穿越回当初某个傻到癫狂的自己。
嗯,如果说做笔记是把几百页的书籍读成几页纸,那么写书评,则就像是将这几页纸装订成册,感觉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