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对佛教禅学的影响
禅学本来的涵义是指佛教"戒定慧"三学中的定学,也就是禅定之学,后来禅宗盛行后逐渐专门用来指代禅宗之学。禅学实际上囊括了三学中的定、慧二学,是佛教修行方法的核心所在。禅学是在印度佛教传人中国后,汲取中土传统文化的滋养而形成的,在它的形成过程,道教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佛教作为一种在伦理观、人生观上与华夏传统观念大相径庭的外来文化,在传播初期势孤力弱的情况下,不得不强调其与本土文化相通相近的一面,为此,它特别强调宣扬清静无为、除情去欲的宗旨,这引起了世人的注目,被认为与神仙方士和黄老之学同属一类。可见,禅学在产生初期就有着明显的附会道家的倾向。
道教对禅学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早期禅学典籍的翻译就带有浓厚的道家、道教气味。如安世高翻译的《安般守意经》就把"安般"(阿那般那)翻译成了道教常用的"清净无为"。
道教仙学对佛教禅学也有不小的影响,如北魏名僧昙鸾就曾经向陶弘景学习道教仙术.道教仙学对佛教禅学影响的另一面重要表现是禅宗的禅在宗旨方法上与庄子之学有许多相通之处,许多禅师语录都带有或多或少的庄子格调。
☯道教的符篆咒印对佛教密宗的影响
道教的符箓咒印对佛教密宗影响甚深。符是灵文,箓是神祗名册,咒是仙圣敕语,印为信物,这四者皆代表天界之圣神仙真,可以命令下界鬼神依命行事。以上四者为道教常用之物。密宗重术法,多仿道教说,符箓咒印之使用,常见于密教典籍中。密宗受道教影响,除了直接援用道教的神符与印箓外,并将咒语以朱砂、雄黄等书写于纸帛器物上,用以佩系或吞服;亦有诵咒加持于五色线,将之作成若干结,以佩戴于身,以为可以治病驱鬼;其使用方法乃仿自道教符、箓、印之用法,佛教虽早已有咒语,但咒语的使用方式,在传人中土后,深受道教影响。由咒纸的使用方式来看,已远离了初期咒语仅供诵念的范围,其用法与道教符印无异,显然受其影响而来道教符印咒箓,佛家有咒丽无符印箓三者,三者沿袭自道教。再者,密宗除了采用道教之符、印,并将咒语神符化外,其书写仪轨,也常沿袭道教的式法。不难看出佛家之符印,不管在形式上、制作方法上、吞服佩戴法及祈求的目的上,都与道教无别,由此可以明显看出佛教密宗受道教影响甚多。
☯道教对明清时的民间宗教的影响
自明朝中叶以来,政治日益腐败,劳苦百姓贫困不堪,社会动荡不安,传统的正统宗教如佛教、道教等又因为他们固有的繁文缛节、靡费腐化等弊端,逐渐偏离了广大群众的信仰心理,逐步走向衰落。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民间宗教不断兴起。罗教、黄天教、长生教、闻香教、红阳教、三一教等数十种教门相继在华北、江南一带产生。进入清代,民间道教则有了更大发展,其中以罗教、大乘教、八卦教、混元教、老官斋教、青莲教等尤为突出。这些民间宗教的传播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道教的生存空间,但如果仔细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实他们大多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明清民间宗教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教义具有杂糅性。各民闻宗教都有自己的"宝卷",所谓"每立一会,必刻一经"。这些经卷中很多都包含有道教信仰的内容,甚至也杂糅了道教的气功、练丹、仙术等内容。这种杂糅性,使得民间宗教具有更加广泛的适应性,也能获碍更多方面的支持和拥戴。另外,这些民间宗教大多以修炼"内丹"为宗旨,借助道教的修炼方法,宣称通过这些修炼可以解决生老病死苦等人生苦痛,宣称修练可不入地狱,直上天宫,这些都是很典型的道教元素。
联系道长获取《玄门散识》完整版!
道长QQ:364618948
电话:18045933058
微信:1394560252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