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格的选择》武斌 著
作者是南开大学哲学系毕业,现在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和心理学,中外文化史研究。
在社会大变动下,如何平衡自己的内心和生活?心理问题频出的原因有可能是人格认同出了问题,想在精彩纷呈的社会活动中活出属于自己灿烂的一生,良好的心态必不可少。
健全的人格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对于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在拉丁文中,人格的本意是“面具”,所以人格有两面,一面是公开的,展现给别人看的外在人格,另一面则是隐蔽的,不为人知的内在人格。
健康的人格应该是内在和外在统一的,真实的人。
人格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与内在内在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在后天不停变化和完善的。

人格是选择出来的
人对于自己的人格是有选择权的,这也造就了人的复杂性,人格虽然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但却能最大化的利用吸收来的素材对文化环境造成影响。
人格在多种领域中都发挥着能动性,创造了更多可能,走上哪条路是作为人的主体自己选择的结果,在不断选择和塑造中,实现自我价值。
自我实现的人也就是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感到焦虑,空虚和孤寂,也不会有自卑和卑微等不健全的感情的人。_马斯洛
人格的选择充满了矛盾和复杂,各种因素都在影响着选择的结果,我们在选择的过程中还要努力克服困难,抵抗诱惑。

由于方法理论和派别的不同,关于人格的定义有三大类,人格是稳定的心理结构,人格是人的特色,人格是社会化的行为模式,都说明了人格内涵的复杂和丰富。
首先人格的基础是遗传的自然属性,然后又通过后天的活动又添加了社会属性,所以人格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多样性整体。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就是人有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就是自然属性,自我就是意识构成的学习能力,超我就是道德行为。
在复杂的社会活动中,人格扮演者不同的社会角色,角色人格是整体人格的一部分,并非全部。

文化对人格的塑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格成长依赖环境,文化和社会教导人们如何看待事情,文化涵盖的范围很广,并不是字面上那种我们认为的高雅和艺术。
不管是社会文化,精神文化,还是物质文化,都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个人通过学习和适应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
人想要获得文化,要经历学习,模仿,习得,转化到运用这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关键在于每个人如何内化对文化的理解,理想人格体现了人们对自我超越的追求。
追求理想人格就要有价值目标,所以价值观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

价值是人的生活意义,理想人格是这种价值意义的最高体现。
理想人格还分为社会理想人格和个人理想人格两种,健康的人格是二者目标一致,一个宽泛一个具体。榜样在人格树立上有很大的作用。
理想人格很难达到,但是健康人格却与我们密切相关,也是可以容易实现的一个现阶段目标:过上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
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不仅对自己有益,还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意义。

真善美是美好人格的航标
美好人格要有一个前进的方向,真善美能够引导人们的心灵趋向理想人格,真就是真实的面对自我,诚实的理解自己与世界。想要有真,就离不开知,没有知识语法穿透事物表象看本质。
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愈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而犹豫不决是以不知为基础的,它看来好像是在许多不同和矛盾的可能的决定中任意进行选择,但恰好由此证明它的不自由,证明它被正好应该由它支配的对象所支配。
想要有好的判断,就要有足够的了解和真知。必须充分认识自己才能更好认识世界,把握自己的命运。
善是人格形成中的道德标杆,有善活动才能有尺度范围,调整人的社会行为达到标准道德虽然不像法律那样有强制性,但对人的心理和意志也具有考量运用,良心要求人们要行善嫉恶,对人诚实,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等等。

美是更好级别的一种自我肯定,它与创造和智慧有关,真与善升华就能成为美,心灵美与身体美达到和谐才是理想的境界。
有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才能塑造心灵美,良好的审美和高尚的情趣有关,更能塑造高尚的品德。人格美的人,行为和心灵也都呈现出美感。
人格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管是自己主观认识还是受到环境的影响,都是人格形成的组成部分,通过我们的持续选择,任何才能不断朝着健康的方向成长,理解和把握人格发展的关键,拥有智慧的美德,不断自我完善作为一生的行动目标。
这本书对于人格的介绍很全面,融汇中西各种观点,对人格塑造理论介绍的很多,略显枯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