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一张试卷中,直观上就能看出作文的比重很大,对于语文成绩的提高非常关键。而且,从长远来讲,写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的终身发展的意义很大。
现在是个体崛起的时代,一个人想要获得影响力,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开始公共写作是一个不错的途径 。然而写作能力不是朝夕间练成的,需要从小打好基础。孩子是属于未来和明天的,只要有表达的需要,就有写作的必要。那么,怎么才能有效提高家里娃的写作能力呢?
感受够浓厚了,自然就会满溢得流泻而出。一、输入才有输出
现在的大环境对阅读是非常重视的,很多宝爸宝妈从小培养孩子爱看书的习惯。给孩子买书从不心疼。但也会犯一个常见的错误:用自己的喜好去代替孩子的选择。
比如,觉得一些绘本没几个字,浪费钱,在书店站着看完就好,没必要买回家,不如一些字比较多的儿童文学。或者喜欢给孩子看一些道理比较多的书,觉得比较有内涵。再或者给孩子买一些名著让孩子去啃。
其实在孩子阅读兴趣的启蒙阶段,细心去呵护这些小火苗是非常重要的。浅的文字也有浅的丰富,浅和深都是相对的,只要我们恰当地引导,深浅都是可以转化的。而且我们还可以做浅带深的主题式阅读,或群文阅读,点、面结合或在面上铺开。
所以,选书的权力还是还给看书的孩子。
二、输出结构的培养
一些爸妈并不愁孩子不爱看书,而是孩子经常抱着一本书在看,可等到让他写的时候,却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
这样的问题,常是多个原因导致的。
1.看书时光看了热闹,没看到门道。
看到一个有趣的故事,只是感觉到故事写得非常吸引人,情节非常生动,却不知道分析作者是怎样将这个故事,将一个有趣的画面刻画出来的,运用的是哪些方法?比如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孩子们很爱看。你要是问为啥?孩子准会笑嘻嘻地对你说,“好玩呗”。一个好玩是不足以概括杨红樱的文字功力的,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发现,如此寻常的校园生活,作家是怎么写得这么好玩的?是通过动词的使用,还是通过神态的描写?还是……在一起在看几个典型的场景,相信孩子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对于孩子读而不精,有些宝爸宝妈会鼓励孩子摘抄一些词语和句子,并制定奖惩。
这样做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孩子多读多积累。但如果没有引导,很快发现孩子很反感,把它当成了一个任务,只是为了摘抄而摘抄,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2.开口特能说,提笔不会写。
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会有一些脱口而出的妙句。爸妈们也很喜欢把孩子有趣的话放在朋友圈上,获一众亲朋点赞。但让孩子提笔去写时,孩子就未必这么灵光了。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孩子是模仿的天才,只要他感兴趣的文字,他就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出来。但他的语言和逻辑能力没有很好地形成, 常常不能表达出来,还有的孩子因为很多字不会写,让他畏惧复杂一些的表达。
这就像孩子手里有很多珍珠却没有办法找来一根线去串起来。
这种情况怎么破呢?
1.亲子阅读
营造一个氛围,每天和孩子共读一会儿,每周和孩子共读一本书。边倾听,边交流,一起读读背背一小段。这既是情感的交流,又是文学的享受。语文即生活,文字背后是广阔的生活的海洋。孩子因为理解能力和阅历的限制,不一定能理解书上全部的意思。如果通过爸妈的引导,结合生活进行深入浅出地阐释,一定能更大地激发阅读的兴趣。
2.训练,再训练。
周末家长们一般都会带孩子去学画画,学舞蹈,学跆拳道,学钢琴……我们知道学一门技艺,都需要练好基本功。这需要大量、反复、刻意的训练。我们不可能让一个孩子刚学舞蹈就来一个花式的表演。
如果平时没有对动词,对关联词的训练,可能孩子连在表达时根本不知道怎么使用。
日常对话中,就要规范孩子的用词,比如动词、量词使用的准确性。不能出现量词都是“个”。平时孩子在使用关联词不恰当时也应及时指出纠正。而不是感觉挺好玩就过了。
三、激发表达冲动
孩子不愿意训练怎么办?
写作说到底是一种表达的冲动。他为何不想表达?简单地说就是冲动不够强烈。
怎么破?
营造多种刺激。
具体举例:写景类作文《寻找秋天》
带领孩子一起周末去郊外走一走,看一看,同时不要忘了点拨孩子,这是橙红,这是深红……像这样连片蔓延整座山的就是“漫山遍野” 。让词语从平面变成立体可感的生活。
让孩子用稚嫩的手去捡拾一片落叶,看看它的纹路,闻闻它的味道,甚至可以带孩子看看相关的摄影、绘画作品展,看看他们是如何把握画面,如何选取角度,表达创作者眼中的秋天。
感受够浓厚了,自然就会满溢得流泻而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