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玉米老师工作手记婚姻育儿
《赢在起跑线的十个习惯》之“七”

《赢在起跑线的十个习惯》之“七”

作者: 玉米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8-08-31 13:52 被阅读26次

让我们的孩子既爱听也爱说

——让孩子养成“与家长有效沟通”的好习惯

图片来自网络

孩子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年轻的父母们每天都会被他们那些脑洞大开的“十万个为什么”问得不胜其烦。慢慢地,孩子长大了,没有十万个为什么来烦我们了。本该轻松一下的我们,却在信息不通畅的焦虑中滋生了中国父母特有的“十万个为什么”,也让我们的孩子不胜其烦。到最后,孩子和我们之间只剩下了简练无比的交流:“爸,我的卡上没钱了。”“妈,晚上我不回家吃饭。”

很明显,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拒绝与父母交流。这是为什么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父母与孩子之间长期的无效沟通导致的。

人和人之间是需要沟通的,作为未成年孩子的家长,我们更应该每天都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和孩子进行沟通。不用太多,十分钟就好,这个十分钟也不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可以是接孩子回家的路上,也可以在饭桌上,还可以是饭后散步的时间。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的沟通呢?

一、避免一些以批评结束的话题

大家来看这几个话题——

作业做完了没有?

考试考了多少分?

你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吗?

被小朋友欺负了吗?

……

类似这几个问题就属于无效沟通,还会导致亲子关系变得紧张。因为这样的话题是以质疑式的问句开始而又往往以批评结束,很少能聊到孩子心里,甚至,还会激发孩子的抗拒心理。近些年来,孩子动不动就用离家出走、自残自杀等过激行为来回应父母的批评,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不当的沟通方式积压过多后的瞬间爆发。

咱们来看上面几个问题的非良性演变过程:

第一个问题,作业做完了吗?如果孩子回答是否定的。那么,父母的下一个问题就来了:都干什么去了?看电视?玩游戏?好了,责备孩子模式正式启动。其实,孩子作业没完成一定是贪玩了吗?有没有可能遇到了难题呢?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孩子分担家庭事务而耽误了呢?如果回答做完了。那么,父母的下一个任务也来了:检查了吗?书写认真了吗?那么快就写完是不是不管质量?又想玩了吗?整天就想着玩……看,完美切换到责备模式。

第二个问题,考了多少分?还记得很多孩子吐槽吧?还记得前年的高考作文吧?学霸不好当,考了98分还能招来两个巴掌。所以,孩子无论怎么回答,大多数时候都是以被痛批一顿而告终。其实,分数仅仅是一个参考值,并不能完全代表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孩子那一段时间的学习态度。难易程度不同的卷子分数是不一样的。有时候卷子特别难,能考80分已经很了不起,有时候卷子特别容易,90%以上的孩子都是满分。

第三个问题,被老师批评了吗?为什么被批评?你做错了吗?如果爸爸妈妈是绝对迷信老师型的,只要孩子被批评就全都是孩子的错,那么慢慢的,孩子就变聪明了,为了逃避批评,成了学会察言观色、避重就轻、博同情的精明小孩;如果爸爸妈妈是看不得孩子受半点委屈的,只要听说孩子被批评就找老师理论一番,那么孩子就会有恃无恐,哪怕是自己错了也会将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这一来,老师就会投鼠忌器。试想,一个被老师忽略的孩子会往哪个方向发展呢?

第四个问题更糟糕,被小朋友欺负了吗?孩子之间小打小闹是正常现象,而一旦发生纠纷,每个孩子都觉得是对方的错。所以,这个问题,如果孩子回答被欺负,家长往往先批评自己孩子傻,为什么不动手。这可不是乱说,我就遇到过两个家长,女生家长告诉孩子,被欺负的时候马上还手狠狠打回去,所以这个女孩经常是一言不合甩手就给他人一个耳光;男生家长让孩子去学跆拳道,并告诉孩子被欺负逃跑是最笨的,奋起反击才是正确的,所以该男孩在学校打同学、打老师,校外打家长。定义为“被欺负”就已经把孩子放在了弱者的位置上,久而久之,孩子就有了思维定势——大大小小的纷争都是别人在欺负自己,自己没有任何过错。

这四个问题一般都是焦虑型的家长常问的,而因为焦虑,难免急躁,看到问题总是多往负面角度去分析,越深究就越焦虑,能不对孩子絮絮叨叨说教吗?孩子能乐意听吗?不乐意听亲子关系能好吗?

二、避免在孩子面前强化负面问题

和孩子沟通过程中,如果家长不断从负面加以强化,会导致孩子越来越不喜欢上学。久而久之,不但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聊天,家长和老师的关系也会慢慢变得貌合神离。

这样的案例还真不少,今天我们来说其中的一个,这是一个父母每天都问“你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吗”的真实故事:

小京是妈妈接近40岁时才出生的,所以,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父母就想给他的配置是自己所能达到的最好的,特别是妈妈,从不舍得让孩子受委屈。孩子上了小学之后,每天回来,妈妈第一件事情就是观察孩子脸上的表情,然后问原因。如果是被老师批评了,不管什么原因,妈妈会立刻拿起电话和老师沟通,再三强调孩子心里很难受,不过,请老师不要担心,自己会给孩子做心理疏导的。慢慢地,从妈妈反馈的信息来看,老师们发现,孩子的心理承受力越来越弱:老师公开批评,他觉得很没面子;老师不点名批评,他觉得是在指桑骂槐,因为他认为同学们都会知道,也等于是公开批评;老师私下里找孩子谈话,妈妈说那是一种精神折磨,孩子在整个过程中备受煎熬。慢慢地,老师们都害怕批评过后接到家长的沟通电话,对孩子的某些行为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自然的孩子的个性也就越来越张扬了,心理却越来越脆弱了。

我们今天不谈家长和老师之间谁对谁错的问题,但大家都能看出来,类似小京这样的事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孩子。

关注教育的老师和家长们都知道,孩子总是在错误中成长的,既然孩子犯错是正常的,那么老师的批评教育也应该抱着平常心态去对待。

三、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老师的批评

何为平常心?

首先,既不要因为孩子孩子被批评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顿痛骂,因为老师也是凡人,不可能时时处处都能完美处理大大小小的事情。但应该相信,老师的批评只是一种正常的教育行为,不是因为看谁不顺眼而乱来。这个时候,引导孩子把事情经过真实地还原才是良好的沟通方式,也唯有如此,孩子才愿意真正打开心扉和我们进行交流。

其次,也不能神经过敏,对孩子保护过度。

比如今年6月2号,“河南班主任”公众号发了一篇文章《先辞班主任,后辞教职,这位老师为何在‘六一’前夕去意决绝?》说的是六一前,该老师把班里孩子默写古诗的情况公布在家长群里。有家长质疑这样的行为没有考虑到个别差生及家长的感受和自尊,给个别家长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让老师亲自登门道歉,如若不然就上告教育局。其实,原因仅仅是在家长群里公开了一次听写作业。

六•一前教师愤而辞职

又比如今年高考结束当日,即6月8号,四川乐至县某中学高三一名班主任杜老师就被家长带人来痛打一顿住院治疗。据说原因是该班主任多次教育上课玩手机、迟到和影响班级的学生。杜老师被打时怀里还抱着自己3岁的女儿。

杜老师被打后住院治疗

猜测一下,这几位家长是不是也经常问孩子“你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吗”?

我非常欣赏一位妈妈给自己刚入学的孩子写下的话“孩子,妈妈希望你能遇见一个手中有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希望你当一个心怀敬畏、不丢信仰的学生。”也非常认可一位普通教师的发帖声明“老师比家长更希望孩子的成绩上去……”

如果家长朋友们都能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老师的批评,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也一定能体会到老师批评背后的那份真爱,一定能从老师的批评中取得进步,如此,他就不会遮遮掩掩、顾左右而言它、专挑家长爱听的话来说,也就保证了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的顺畅和有效。

四、尽量采用有效沟通的话题类型

与前面无效沟通话题相反,下面这位家长和孩子沟通的几个话题就是有效沟通话题类型——

今天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

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呢?

今天有什么收获呢?

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帮助的吗?

……

这几个问题就是有效沟通的话题,能顺利打开孩子的话匣子。因为这几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问题,“今天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其实在调查孩子的价值观,了解孩子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千万不要认为孩子的世界是纯洁无暇的,只要他们说好的都是好的。这些年,熊孩子做的“好事”还少吗?有熊孩子飞机闹事全家被美国驱逐出境;有西安11岁划伤他人300万豪车后家长大言不惭“反正我们赔不起”;有小男孩把2岁小女孩关进电梯导致小女孩从18楼坠亡……在这些熊孩子看来,这些也许都是“好事”或者是“好玩的事”,或者他们认为“好玩的事”就是“好事”。

第二个问题,“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是在激励孩子,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而不是揪住孩子的不足之处。只看到孩子的不足而忽视了孩子的闪光点,带来的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那位常春藤女博士跳楼自杀前和向来要求严苛的妈妈的最后对话是:“我是不是永远都没办法让你满意?”妈妈回话:“你觉得自己做的很好么?”芒果卫视的《少年说》栏目中,被吐槽的家长居多。“没法让你满意”是大部分中国人心中的痛,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似乎无论做得多好,都很难取悦父母,很难得到赞赏。

第三个问题,“今天有什么收获”是让孩子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当然,这个收获也包括在老师的教育或者是批评下得到新的人生感悟,对于孩子来说,他有新的收获总是很乐意和他人分享的;

第四个问题,“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帮助的吗”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乐意给你提供帮帮助;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希望你能全力以赴。

就这样,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证明也相当有效。同时,孩子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越来越喜欢上学。当然,我们也不会天天都例行公事地只问这四个问题,随着孩子心扉的打开,随着亲子关系的日渐亲密,孩子会主动和我们家长分享学校的点点滴滴,甚至,小秘密都愿意告诉你——

我女儿上幼儿园大班那年,有一天,我送她上幼儿园。突然,她常常地叹了一口气,说:“唉,刚到手的男朋友,又被人给抢走了!”我当时心里一惊,啊,谈恋爱了?还好,我是教育出身的,当即恢复淡定,问女儿,男朋友有什么用?女儿回答:“可以牵牵手去洗手,可以一起坐着看书,可以一起排排坐着吃饭。”哦,男朋友真的很重要啊,必须有一个。那谁抢了她的男朋友呢?班长大人。班长太厉害了,女儿抢不过。我给女儿支招:“那今天你看看,还有谁没被抢走的,赶快抢了他!”晚上放学,女儿雀跃着向我跑来:“妈妈,我抢到男朋友啦!”

你看,连孩子的秘密都知道了,咱们还需要担心什么呢?很多时候,我们担心孩子是因为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信息交流不通畅,而养成沟通的良好习惯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同时,通过这样的沟通也能带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让孩子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另外,作为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我们也可以有意无意地引导孩子观察生活、关注时政、留心时代的变迁,不要让我们的孩子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

五、及时有效克制孩子的任性

孩子自控力总是比较弱的,难免任性。在孩子任性的时候,父母的沟通方式也至关重要。孩子任性,很常见,不用害怕,更不要随便妥协,而应该想办法克制孩子的任性。怎么办呢?在孩子任性得大哭大闹或者是大喊大叫时,首先要做到不打骂、不说教、不离开。但不是说对孩子不理不睬,让孩子的不良情绪自生自灭,咱们还得给孩子留一条交流的路,没错,就是沟通。在整个处理过程中,有效沟通是最重要的,家长要记得给孩子预留一条沟通的路所以,等到孩子哭累了,不闹了,这个时候咱们要送上一句很重要的话:“有事情,能不能好好说?如果你能说服我,说不定我会考虑你的要求的。”可能孩子会说,“我想要那个布娃娃啊。”咱们就可以问他,“那这个布娃娃和家里的布娃娃有什么不一样呢?”注意,这不是一句简单的话,这是在鼓励孩子和你进行交流,慢慢地,咱们和孩子之间就有了良好的沟通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到了青春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好相处了。和孩子之间的交流预设一个“多比一”的原则,就是孩子提出三次以上的要求之后,做家长的要尽量满足一次,让孩子知道交流是有用的,但又不能每次都满足。这样下来,孩子会慢慢总结经验:家长明确说不行的事情,就不能再胡闹了;如果需要坚持,他会继续跟父母沟通。

有两位美国妈妈——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马兹丽施,他们都有三个孩子,育儿的压力非常大。幸运的是,她们遇到了一位名师——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博士,也就是著名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的作者,在吉诺特博士的指导下,两位妈妈“育儿优则专”,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传播她们的教育理念,慢慢地,又将他们宝贵的教育理念整理成书籍《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听书名就非常吸引人,我们大人要的不就是孩子在我们说的时候都好好听,在我们问的时候孩子都能好好说吗?这本书出版已经30多年了,是美国家庭教育类图书累计销量的冠军,售出300多万册,被译成30多种文字,风靡全球。建议大家抽空看看这本书,相信在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上一定会有更多的启发。

美国两位妈妈写的书

真的希望我们想说的孩子们都爱听,我们想听的孩子们都爱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赢在起跑线的十个习惯》之“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nus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