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他人的力量成为更好的自己
——让孩子养成主动寻求他人帮助的好习惯
图片来自网络开口说话,对于一个正常的人来说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发现很多场景下,“开口说话”也并没有那么轻松,比如出现了失误说声“对不起”,得到帮助说声“谢谢”,别人道歉说声“没关系”,需要帮助说声“打扰了”等等,很多朋友并不能够及时轻松地表达。尤其是遇到困难时向他人求助,更是因为不好意思而紧张焦虑说不出口选择自己独自承受,而因为不敢向他人求助导致事情无法如愿达成的结果比比皆是。咱们先借助一个故事来感受一下吧:
有一天,一位父亲带着8岁的儿子来到花园,指着树底下的一块大石头说:“儿子,请你想尽一切办法挪开这块大石头。”儿子又是推又是撬,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大石头还是纹丝不动。儿子泄气了,说实在没办法,父亲说: “你确定用尽了一切办法?”儿子点点头,父亲说: “儿子,你忘了找我帮忙。记住,找人帮忙也是一个办法。”
还有一个故事发生在我的学生身上----
这是一个成绩稳定的小女孩,爸爸妈妈事业有成,也非常健谈,但小女孩就是不轻易开口说话,我接班的第一年,无论哪一节课,从不举手回答问题,课间一片沸腾中,从来都没有她发出的声音。我经常接到妈妈的电话:“玉米老师,我们家小悦让我跟您说一声……” “玉米老师,我们家小悦……”我于是要求家长,以后这些问题让孩子自己来找我,否则不帮忙。奇迹发生了,有需要,她来找我帮忙了;课堂上,她慢慢举手发言了;在一次即兴演讲活动中,这个孩子主动举手站上了讲台,其实,她的声音很像电台播音员的声音,十分动听,令人着迷。
两个故事,一个是不知道借助他人的力量,另一个是一直被他人的力量包围着无需开口求助,结果都一样:没有形成主动寻求他人相助的习惯。
“主动寻求他人相助”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次次的科学研究表明:如果拥有强大的人际关系支持系统,人们达成目标的概率会大大提高;也有调查显示:同样身患心脏病或中风的老人,加入支持小组后,他们会过得更好,疾病复发的概率更低。其它研究也证明:一个获得他人力量支持的人,拥有更强的免疫系统,更少患病,就算患病恢复起来也会更快。
这说明,人际关系之间的互相帮助影响了生活和个人的表现,这就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真相:人际关系具有真实的、有形的和可测量的力量。那么,如何让孩子学会主动借助他人的力量,进而拥有强大的人际关系支持系统来达成自己的一个个目标呢?
1.引导孩子正视自己的不足,敢于向外界求助
图片来自网络生活中,有这样的一种普遍现象:我们很多时候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但却总是难于启齿——因为人们常常觉得求助于别人是件很没面子的事情。然而,因为逞能而拒绝求助可能会使我们达成目的所耗费的时间更长,过程也更艰辛,甚至会导致失败。而且,一个看不到自己不足的也往往会得到惨痛的教训。
东汉末年,称雄冀北的袁绍,不听谋士田丰劝阻,贸然发动官渡之战,结果大败。袁绍不但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文过饰非,将田丰杀了。他固执地坚持错误,加上心胸狭隘,偏信谗言,使得士气涣散,人心惶惶,人才外流,终为曹操所灭。
相反的,一个人如果能正视自己的不足,敢于向他人求助,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那么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也往往会调转方向,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好汉三个帮”,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吧。
出身于农家的刘邦,敢于正视自己,他说过这样的一番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将自己得天下、建西汉的功劳归功于众谋士。正视自己的不足,知人善用,懂得借助他人的力量成就自己的一番伟业,这就是刘邦最大的成功和智慧。
正视自己的不足,知人善用,懂得借助他人的力量成就自己的一番伟业,这就是刘邦最大的成功和智慧。
2.引导孩子保持真实,敢于暴露自己的需求
图片来自网络要想让孩子保持真实,我们家长就首先要做到平时对孩子的评价力求真实客观;对孩子的求助要认真对待,哪怕有时候孩子只是需要我们倾听;同时,告诉孩子,人无完人,需要他人帮助并不可耻。
几年前,南京一中黄侃老师在她带的孩子拿中考分数的日子,给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长讲了自己女儿的故事:
黄老师的女儿,是人们眼中的优秀学生,不仅成绩优异,爱好广泛,喜爱体育、唱歌,还喜欢吹长笛、玩打击乐。中学时出访过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妈妈的心目中,这是一个“很能干、情商高、朋友多、性格开朗、处事冷静”的孩子。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堪称完美的孩子,却在异国留学时期,选择了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自杀前,这个孩子给妈妈留下了遗书,遗书中坦言自己受强迫症的困扰已经长达8年,痛苦不堪。但是,她太要强,事事要求完美,在父母面前从来没有表露过失败的一面,展现出来的永远是微笑。所以,她想通过留学生活来减轻自己的强迫症的症状,但留学生活“并没有成为救赎的灵药。”
这个令人悲痛的故事,正是源于孩子给自己的定位是“事事完美”,而作为父母,也很享受孩子呈现出来的“完美”表象。所以,黄老师最后是这样对家长们说的:“家长们请学会欣赏子女,看到他们的独特之处,给孩子们充分的信任和鼓励,尽可能地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步。”
没错,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业,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灵世界,关注孩子的生命状态,给孩子充分的信任,还有及时的帮助和关爱。但我们不能一天24小时都陪伴在孩子身边,也不能陪伴孩子终生,所以,引导孩子大胆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诉求至关重要。
3.引导学会选择值得信任的对象帮助自己
孩子总是要走入社会独立生活的,也总有一天和父母永远分开的。但是,没有绝对的独立,每个人的一生,时刻都需要有“他人的力量”。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求助,而坏人也不会在自己额头上做个记号,让大家一眼能看出来,现实生活中因为自身善良而导致的伤害事件也不少见。被拐卖的孩子、遭遇欺诈的大人,除了骗子骗术高超之外,很多时候也因为求助不慎造成的。
怎么办呢?很简单,告诉孩子:在家里,优先求助父母;在学校,优先求助老师;家校以外的地方,优先求助警察以及身穿工作服人士等等。
我有一个朋友,是一家电视台的少儿节目主持人,非常重视孩子这方面的教育。她有个5岁的儿子,有一天和她在商场走散了。儿子不哭也不闹,他想起妈妈说的,找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帮忙。很快,商场工作人员把他带到了商场广播站,他跟工作人员说:“姐姐,我和妈妈走丢了,我想用广播找妈妈。”过了一会儿又说:“姐姐,让我自己来说吧,妈妈听到我的声音就会来的。”就这样,他快速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一个5岁的孩子,在人来人往的大商场和妈妈走丢,不慌不乱,不哭不闹,准确清晰地向工作人员求助,真的很了不起!真的应该为这位妈妈平时的正确引导点个大赞!
反过来,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判断他人对自己的求助,以避免自己受伤害。比如,人来人往的车站商场,如果有人无视工作人员的存在,却跑过来执着地想你求助,这是反常的行为;如果比你壮得多的人向你求助,反常;如果求助的人对你提供的多种求助方式都拒绝,只认可他说的方式,反常;如果陌生人要求你将他送回家,反常。自己觉得反常的行为,请拒绝,必要时,果断求救。生活中,很多人因为无法判断他人求助是否合理仅凭一己善良来处事,这往往会给自己带来大大小小的损失,甚至会威胁生命。这方面,已经有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2013年7月,17岁的女孩胡伊萱在回家的路上,遇见了一个怀孕9个多月的孕妇。该孕妇谎称自己肚子疼,请求胡伊萱送她回家,热情的胡伊萱很快答应了。然而当她到孕妇家里时,才知道这是一场阴谋——孕妇诱骗胡伊萱只是为了满足丈夫的无耻要求。胡伊萱饱受煎熬后痛苦死去,并被弃尸荒野。
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我们的孩子不应该仅仅知道“乐于助人”,更应该知道怎样向他人合理求助,通过对自己向他人求助的标准检验来检验他人怎样的求助才是值得我们出手相助的。
4.让孩子明白懂得求助也是一种能力
图片来自网络很多人觉得向人求救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恰恰相反,懂得适当求助恰恰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而是否拥有这项能力有时候能决定人生的不同方向,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生与死。
2018年初,一则“25岁武汉大学理工硕士自缢”的消息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报道,这位名叫罗正宇的高才生收入微薄,但对家人谎称自己收入稳定,实则每日辗转于各网贷平台,做着“拆东墙补西墙”的事情,最后不敢重负选择自杀。
在罗正宇的硕士导师杜志刚的印象中,罗正宇是一位“三好学生”,就是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互动交流。“本来以他的专业条件,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是很轻松的事。”杜老师说,“如果有什么困难和家人同学说一声,大家肯定会帮他。”大家看,说一声就可以得到帮助,可是这位三好学生却说不出口。罗正宇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却没有向他人求助的能力,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端子说,内向意味着遇到问题时向别人求助的能力也弱,不会向别人求助,缺少社会支持,所有的困难自己消化,竭力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导致压力越来越大。
借助他人的力量,是很平常的事情。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当年刘备打天下不也是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相助才赢得江山吗?就是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还经常求助各路神仙去帮着除魔降妖,何况我们只是凡人一个呢?
家长朋友们,让咱们的孩子记住,遇到困难和挫折,确定凭一己之力无法达成的时候,求助于他人也是一种值得称赞的能力。
自然,“主动求助”是一个人的基本技能,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也需要做家长的从小慢慢引导和培养。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需要培养。在家里,父母应该有意创设一些场景,在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发生互相求助的行为;带孩子外出,也尽量培养孩子求助的习惯,比如向警察或保安问问路、请餐厅服务员帮忙加茶水什么的,让孩子明白:没有谁是万能的,求助是一种习以为常的人际交往行为。另外,如果发现孩子需要帮助,别急着出手,让孩子先真实地表达出来再行动。过于内向或者有自闭倾向的孩子,很多是家庭成员过度关注引起的,比如,家长对孩子包办太多,几乎事事代劳或处处指令。真心希望每一个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能养成主动寻求他人帮助的良好习惯,借助他人的力量收获一个属于他们的美好人生!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