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溪纪事(69)丨慈菇

作者: 文生修道 | 来源:发表于2024-02-18 00:15 被阅读0次

      大年三十回乡,正曲着手指盘算年三十“拜太太”(祭祖)的供品。母亲在边上插话,说慈菇算一个。

      慈菇,于我而言,是久远的记忆,但在我的潜意识里却不太想回忆它。一是不合口味,吃起来,有点苦涩味;二是慈菇是春节必备的菜品,以前大冬天的在冷水里刮慈菇皮,冻的两手通红、麻木。

      小时候,在乡下的沟渠、池塘、水田边,常常见到一丛丛慈菇。长长的叶柄把叶子亭亭地支在水面上,叶片成箭簇形,大的尖头向上,两个相对的小尖头斜斜地朝下。明《群芳谱》这么描述:“茎干似嫩薄,又似三棱苗,甚软,其色泽青绿,每丛十余,内抽出一两茎,上分枝开小百花,四瓣,蕊深黄色。 ”

      唐代白居易诗曰:“树暗小巢藏巧妇,渠荒新叶长慈姑。”宋朝陈与义吟道“三尺清池窗外开,慈姑叶底戏鱼回。”明朝杨士奇也有:“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萍。”之语。

      这里,茨菰、茈菇、慈姑、慈菇,各种各样的叫法。它最正宗的的名字应是慈姑。《本草纲目》记载“慈姑,一根岁生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后人加个“艹”,不过是想让它看起来更象蔬菜。

      其实,我们说的慈菇,不过是它的根茎,黄白色、乒乓球大小、带着一个小尾巴。《群芳谱》说:慈菇“根大者如杏,小者如栗,色白而莹滑。五六七月采叶,正二月采根。煮熟味甘甜,时人以作果。”陆游在《东村》中也如此说:“野人知我出门稀,男辍鉏耰女下机。掘得茈菇炊正熟,一杯苦劝护寒归。”

      但《花镜》载:慈菇“至冬煮食,清香,但味微苦,不及凫茨(荸荠)。”也就是说,慈菇,吃起来带清淡、苦香、麻涩味。

      所以,有人喜欢、有人却不以为然。 沈从文在吃了两片慈菇后大肆赞扬,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 汪曾祺直言不讳:“我小时候对慈菇实在没有好感。”

      不管慈菇的口味如何,人们喜欢不喜欢。

      广东人把它当成吉祥物,因其圆圆的、带着尾巴的形态,寓意着“带把的”,因此,人们常把慈菇作为送给新婚夫妇的回礼,祝愿早生贵子,生个带把的大胖小子。

      苏州人当成吃的,将慈菇归到了“水八仙”里面,与茭白、莲藕、水芹、芡实、荸荠、莼菜、菱角等七仙并列。

      在海盐、在通元,则是兼收并蓄。位列“年八样”、“八大碗”,咸菜慈菇与红烧肉、红烧鱼、白斩鸡、韭芽肉皮、油豆腐嵌肉(蛋饺)、老笋干、大蒜炒皮子并称。

      一品两用。先做祭祖的供品,祈求祖先保佑:来年时运好过,多子多福。再回下锅,上年夜饭、请年酒的宴席。

      要烧慈菇菜,首先得把慈菇拾掇干净。那就要刮皮。海盐慈菇的皮,黄白色。现在刮皮,简单,削皮器一削就成。但在儿时,只能拿碎瓷片刮。屋后墙角总能找到一块碎碗片,用破的那一面刨慈菇的皮,效果扛扛的。也有人偷懒,不想出去找,拿根毛竹筷子,用粗的那头的边棱来刮,勉强也可以。

      慈菇烧前得焯水,不然有苦涩味。《素食说略》说慈姑:“味涩而燥,以木炭灰水煮熟,漂以清水则软美可食。”《本草纲目》也载:“冬及春初掘以为果,须灰汤煮熟,去皮,不致麻涩戟咽。” 我们现在当然没这么复杂,沸水里过一下。

      今年祭祖的供品,我烧的是咸菜慈菇。做法也比较简单,将洗好的连芽慈姑切好,锅里油热后放入咸菜,翻炒几下后加入慈姑烧熟就可以了。

      至于慈菇另外的烧法,小时候见过慈菇烧肉,现在是罕见了。不过是当年猪肉凭票供应,慈菇夹肉,让有限的“看肉”更好看一点。毕竟那时一碗慈菇烧肉,除了上面四五块肉,下面全靠慈菇撑着。至于胡永良先生在《乡风民俗》里写的白鸡慈菇,没有见过。

      晚上年夜饭,我把咸菜慈菇回锅热了下端上来。女儿不认识,我顺便普及了下“年八样” 的来历。也算是一种传承,免得以后有人提起,一脸的懵懂。

      女儿挟了一筷,再也没动过慈菇。我一筷没挟,我真的不喜欢吃慈菇。

      但不管喜不喜欢,祭祖的那碗咸菜慈菇总少不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秦溪纪事(69)丨慈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pvp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