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五年(1520年)
六月,陈九川又来问学。王阳明再谈致良知,他认为,致知为治学之本,人人可以成圣。此段讲学经过记录于传习录第185条至192条。为此,王阳明还作了一首诗咏致良知。
睡起偶成
四十余年睡梦中,而今醒眼始朦胧。
不知日已过亭午,起向高楼撞晓钟。
起向高楼撞晓钟,尚多昏睡正懵懵。
纵令日暮醒犹得,不信人间耳尽聋。
陈九川提的问题是,对于治学的功夫,已经明白要从心上求,但总觉得有点强扭的味道,谈不上快乐。王阳明认为,这是他太执着于探求心中的那个天理了,类似于佛家的“理障”,天理是心中本来就有的,只要下功夫在致良知上就可以了。无论什么邪念,只要遇到这个良知,都会自然消融。如果觉悟不到这个良知,良知必是被私欲埋没了。
闰八月,陈九川生病卧床,王阳明便以此为例,阐述致良知须勇的道理,他与九川进一步讨论了致良知须在日常生活学习每件事上磨炼的观点,良知一明,则心旷神怡,事事不难。事见传习录第194至198条。大抵《传习录》中的《陈九川录》和《黄直录》记载的都是正德十五年见发生的事情,多以致良知为主题。
无论病与不病,良知都是那么一个,病时的状态是已发之状,能够保持“常快活”便是合乎中,不能“常快活”便是不和。
陈九川谈到良知与私欲的冲突时说,有时可以意识到什么是私欲、什么是良知,这个做起来比较容易,但有时没有马上意识到,私欲就会占据上风,再想去除私欲就难了。
王阳明告诉他,这就需要大勇,所以孟子说浩然之气乃集义所生者。只有圣人能做到生而知之,君子学而知之,一般人则困而知之。功夫下的久了,自然就有大勇。
陈九川说:“致良知的功夫只能从心上才能切实体会,光读经典是没用的。”王阳明说:“致良知只能从心上体会,内心明白了,经典自然就能读懂,如果内心不通透,只在书本文义上钻研,就会产生歧见。”
随后,陈九川回临川,作《赣回舟中简王蒙冈年兄》:
虔州再见阳明后,真觉吟风弄月回。
月白九天梧叶飞,风清一夜桂花开。
象山何处寻书院?明水安居问酒杯。
道丧经亡今转甚,吾徒休自叹秦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