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时节又逢君(四)

作者: 芭蕉绿了 | 来源:发表于2017-05-14 19:06 被阅读229次

    1

    扇子是如何起源的呢?我们不难想象,远古时期,先民们在夏季的烈日酷暑之下,为了遮挡太阳,驱赶暑热,随手摘取身边的阔叶植物的叶片,用来祛暑蔽日,扇风取凉。于是最早的扇子便产生了。

    扇子在我国源远流长,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人工制作的扇子,其出现最迟不晚于新石器时期。古籍中曾有“黄帝作五明扇纳贤”之说,商代开始有扇子的雏形。这是中国扇文化的初源。

    在商周时期,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扇子,是“翟(dí )扇”(也称“雉扇”)。为长柄大扇,用苇做成,装饰有色彩斑斓的雉鸡尾羽。商代是甲骨文初创时期,故“扇”字在最初造字时带有“羽”字。不过这种“翟扇”主要不在于实用,而是象征奴隶主和贵族们的王权与威严,彰显自己尊贵的地位,是一种“仪仗扇”。

    汉代以后,出现了用生绢做扇面的纨扇,又名团扇。因其轻便美观,形状团圆如月,很符合中国人团圆美满,合欢吉祥的审美心理,所以也称“合欢扇”。纨扇外观精致、华丽、小巧而极富生活情趣,深受古代闺阁仕女的喜爱,两汉诗赋中多见团扇的身影。那时候扇子的使用已较普遍,在民间还出现了竹扇和蒲扇。

    花开时节又逢君(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清谈之风盛行,文人思想异常活跃,相互之间谈玄说理,交流频繁,文化艺术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东晋是在扇面上作书绘画的开始。《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曾为一老妪在竹扇上题字,老妪的十几把六角竹扇顷刻间卖光。王羲之成为中国在扇面上作书题字的第一人(后世苏东坡在杭州任上,也有画扇帮人偿债的逸事)。这里还有一个“谢安扇贵”的典故。

    谢安有一个同乡从县令任上卸职,归乡前拜访谢安。谢安问他盘缠够不够,同乡回答说:“穷得很,带来五万把扇子,却卖不出去。”谢安说:“没事,你借我一把扇子使使。”于是谢安随手拿了一把扇子,在会见朋友时摇来摇去。                由于谢安风流倜傥,镇安朝野,言行举止常引领京都时尚,于是大家都学他的样子,都要买扇子。于是谢安的那个同乡便将扇子高价出售。一时间,京城中人不分士人还是平民都纷纷效法,扇子被抢购一空。


    2

    纨扇从汉代开始出现,但直到隋唐两宋才占据主导地位。这时,纨扇与羽扇大量出现。其形状除了圆形外,还向海棠形、梅花形、葵花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种样式发展。纨扇不仅深得闺阁女子喜爱,也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且赋予其“障面”、“并面”、“凉友”、“摇风”等雅称。

    在这一时期,与扇子有关的诗词大量出现。如王昌龄《长信愁》诗:“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李峤的《扇》“御热含风细,临秋带月明。同心如可赠,持表合欢情”等。白居易的《白羽扇》,将扇子的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借物咏怀,抒发出了自己如羽扇般高洁的情怀。

    “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麈(zhǔ)尾斑非疋(pǐ),蒲葵陋不同。何人称相对,清瘦白须翁。”                                           ——白居易《白羽扇》

    文人雅士喜欢在扇面上书写一些字和画,绘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或者请名人挥毫题诗作画,使扇子身价倍增。有些还对扇柄还进行各种雕刻。扇尾上还会镶嵌翡翠、玛瑙、宝石、白玉等,并配以流苏等缀饰。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造型优美,构造精致,深得人们喜爱。扇子逐渐艺术化。把玩制作精美的工艺扇,成为一种风流雅好。而平民百姓使用的多为蒲扇、葵扇、棕榈扇、麦秆扇、芭蕉扇等。这些扇子就地取材,物美价廉,很是耐用。

    清王廷鼎《杖扇新录》载:“近世通用素绢,两面绷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圆、腰圆、六角诸式,皆倩名人书画,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类。名为“团扇”。团扇系中国的发明,又名纨扇,而后传入日本。折扇系日本发明,而后传入中国。

    北宋之前所称扇子,皆为团扇。北宋时期出现了当今常见并且还在使用的折扇。据记载,折扇源自日本,北宋年间作为贡品经高丽传入我国。因其方便实用,可自如敞开收叠,有舒合之妙,又名“聚头扇”、“撒扇”,在民间广为流传。扇面书画,扇骨雕琢,出入怀袖,携带方便,是文人雅士爱赏的清玩,所以折扇又有“怀袖雅物”的别号。

    花开时节又逢君(四)

    两宋时期的中国,折扇开始使用,但并不普遍,明代之后折扇才开始成为流行的时尚。南宋衣冠南渡之后,随着江南地区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的盛行,扇子铺和画商也应运而生,从而促进了中国制扇工艺的迅速发展,制扇工艺日趋成熟。

    明清时期,民间制作的扇子品种更加丰富,工艺也更加精巧。在扇面上题诗作画,尤其是名人字画,成为文人墨客追求的一种时尚,扇子无形中增加了诗画传播的功能。编织、雕刻、书法、绘画及金石篆刻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在扇子上的融合,使得中国扇子升华为一种珍贵的民族艺术。在清代,不仅是文人墨客,风流才子扇不离身,就连仕宦官员、普通百姓也喜欢以扇子来显示风雅。手执一扇,打开收拢,或佩挂在身,或藏于袖中,都具有人格表露、情绪交流的意义。

    “月印池中,虫声四起,设竹榻于篱下。老妪报酒温饭熟,遂就月光对酌,微醺而饭。浴罢,则凉鞋蕉扇,或坐或卧,听邻老谈因果报应。三鼓归卧,周体清凉。”(清  沈复 《浮生六记》)


    3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团扇和折扇、羽扇似乎各自带有鲜明的性别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人与团扇几乎一体的。素手上多一把纨扇,便会平添几分妩媚。纨扇圆洁,粉面半遮,轻移莲步,端庄娴雅,构成了中国传统女性独有的含蓄蕴藉之美。

    作为与手帕一样的随身携带之物,团扇与女子朝夕相伴,幻化出了诸多的情感,投射了诸多的意绪,成为深闺中女子心灵的依赖与寄托。自从西汉班婕妤以扇设喻,表现“秋扇见捐”的人生喟叹,团扇由此带上浓郁的幽怨哀伤的色彩,常用以表现凄楚悲凉的人生境况。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西汉  班婕妤《怨歌行》)

    花开时节又逢君(四)

    “秋扇”也成为后世文人创作的母题之一。“秋扇见捐”的意蕴,正好契合了红颜薄命、佳人失势的内心悲苦,后来也演变为仕途坎坷、英雄失路、怀才不遇的代名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长信怨》)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王建《古调笑令》)      “ 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刘禹锡《团扇歌》)

    “清凉自有风雅意”。扇子乃风雅之物。一柄扇子在手,最能表现人物的风流韵致。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扇子常被用来描述人的气质,风度和心理状态。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鹅毛扇,名震千古,就因为伴随着这柄羽扇的轻轻摇摆,不知涌现了多少令人胆丧的妙算神机。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轻轻一柄羽扇,烘托了风流儒雅的周瑜,有着何等的气魄与豪迈!而杜牧的“轻罗小扇扑流萤”,以及《红楼梦》中“宝钗扑蝶”、“晴雯撕扇”等情景,借助扇子,很好地表现了少女们的娇憨活泼的姿态和欢乐轻松的情绪。


    4

    扇子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就工艺扇来说,其艺术价值已逐步大于实用价值。其实,扇子之所以广受人们喜爱,除了夏天能扇风取凉之外,还与扇子本身的雅致精巧和扇面的书画艺术分不开。

    从扇子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扇子的作用在不断扩大。从拂暑纳凉到仪仗用具,从随身饰品到赏心雅玩。对帝王来说,扇子象征身份与地位;对女子来说,扇子可以障面掩羞;对文人来说,扇子是显示风雅的良伴密友;对书画家来说,扇子可以泼墨挥毫。那水墨丹青,雅韵欲流,山水、人物、花鸟,不一而足——于尺幅之内,映现世界。

    尤其是绘画名家中“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均为当时一流的画扇高手。沈周的《蕉阳琴思图》、《疏林亭子图》、《平湖夜泛图》都堪称传世名作,构图形式为后世画扇者所仿。沈、文、唐等人在绘画上追求的所谓“气韵神采”体现了一种浓郁的文人士大夫精神的绘画风格。仇英工于细笔重色,折扇画的传世之作有《松下眠琴》、《煮茶图》等,其扇画多为生活的内容的写照,生动细腻,深得世人喜爱。

    歌舞百戏用扇子当道具,也是由来已久。舞台上,扇子是十分重要的戏剧语言,是万能的道具。戏曲中的扇子功可以说是戏坛一绝,京昆评豫越等剧种的许多传统剧目中都有。运用扇子的技巧,各具特色,可表达持扇者的身份地位、审美情趣、性格爱好等,并在实际意义上显示它独特的点缀、装饰功能。

    花开时节又逢君(四)

    不同品类的扇子,充实了不同身份、性格角色的表演,使舞台艺术更加完美——帝后出场,由两名宫女分执绘有龙凤图案的长柄“龙凤掌扇”随侍身边,代替全副銮驾;小姐、丫鬟用团扇,差役、轿夫用葵扇,谋士、军师持羽扇。舞台上生、旦、净、丑角色不同,折扇样式、大小、色彩、质地也是不同。各个角色对扇子的使用,需要与其所扮演的身分、性格相吻合:花脸扇子大摇,平添威仪;小丑扇子半开,更显滑稽;武生噼啪开扇,表现敏捷;生旦轻拢细摇,文生以扇展其潇洒,旦角以扇掩其娇羞……

    主要参考资料:

    1、《扇子史话》    作者:沈从文

    2、《扇子的文化精神分析》     作者:剑匣诗囊


    上一篇:花开时节又逢君(三)

    【目录】最后的农业社会的生活,不能忘却的时代记忆(童年系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花开时节又逢君(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tfn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