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四年,苏东坡在金山寺看到了什么?

作者: 油断駄目 | 来源:发表于2018-12-23 14:39 被阅读11次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苏轼本来在京城判官告院任职,因其批评王安石的青苗钱法遂引起朝廷上下不满,贬谪黄州。在遭到谢景温“贩运私货”的诬陷之后,为了避免受到进一步迫害,苏轼主动请求外任。

第二年,朝廷令当时三十六岁的苏轼赴杭州任通判一职,虽然离开了京城,但能去往杭州那样风景秀丽的好地方,苏轼的心情很是不错,听到消息后,当即就打点行装准备动身。在途经镇江时,他曾到城外的金山寺拜访了宝觉、圆通两位长老,二者盛情款待,与其畅聊至黄昏,当晚苏轼便留宿在寺中。这一夜二更天,苏轼想起在朝为官所遭受的打击,辗转难眠,便外出观赏江上夜景,谁知却在无意中目睹了一幕惊奇的景象。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当晚二更时分,新月消失,天空、江面和金山都笼罩在一片漆黑中。这深夜使苏轼兴致索然,倦意袭来。似乎夜景已经再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了,观赏也将结束。这时,苏轼却突然看见:一个明亮的物体在江心缓缓降落,并通体发出奇诡的光焰!在夜幕下分外耀眼,它照射着金山,甚至惊动了栖息在巢中的乌鸦鸟雀。于是他用诗记录下了目击的一切: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从诗句得知,作者是把这现象当成了江神显灵,苏轼似乎担心别人以为此见闻是他的虚构,还特意在诗句下加注“是夜所见如此“。说明不是虚构,而是实际所见。

后人绘制苏轼在诗中描写的景象。  

据《岭南异物志》记载:“海中遇阴晦,波如燃火满海,以物击之,迸散灯星火,有月即不复见。”因为此光甚为奇异,并非当时的科学所能解释,所以作者说它“非鬼亦非仙”,而在“风恬浪静”的月黑之夜,此光满朝,分明可见。作者接着写:“须臾两两入寺去,就视不见空茫然。”不仅湖光可见,而且它还能移动,等到小舟驶近时却又看不见了。变幻多端,神秘莫测,充满怪异气氛。

无独有偶,在北宋嘉佑年间,扬州、高邮、天长县境内接连出现了一粒“怪珠”,连续十余年,当地人民争相目睹,习以为常。这件事载入了庞文英《文昌杂录》、沈括《梦溪笔谈》中,崔伯易还根椐此事做了一篇《明珠赋》。

其中,沈括是用“地学说”来解释UFO现象的。他曾在《梦溪笔谈》卷二十一中很详尽的记载了不明发光物事件。

后人绘制孙觉与沈括描述“怪珠”的景象。  

“嘉佑中,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后转入荣社湖,又后乃在新开湖中,凡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见之。余友人书斋在湖上,一夜忽见其珠甚近,初徽开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横一金钱。俄顷忽张亮,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加拳,灿然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远处但见天赤如野火,倏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类月,荧荧有芒焰,殆类日光。崔伯易曾为明珠赋,伯易高邮人,盖常见之,近岁不复出,不知所往。樊良镇正当珠往来处,行人至此往往维船数宵以待现,名其享为玩珠。”

沈括是一位严谨求是的科学家,给他提供情况的则是他的好友孙觉,而孙觉乃则是亲眼在湖边目睹到那粒飞行的珠子,显然不会是杜撰。“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加拳,灿然不可正视”珠发白光,不能用眼睛正视,而且光亮使天发红,把十余里之间的森林都照得清清楚楚,可见其亮度很高,速度很快,“其行如飞”,“倏然远去”,从记载看,这个能发光,能飞行的珠不正像是一轮飞碟么? 

诗中描述的物体与后来被我们熟知的幽浮很相像。  

我们再来看看崔博易的《明珠赋》,其中描述更是让人惊骇异常。其略云:“高邮西北,有湖名璧社,近岁夜见大珠,其光烛天。尝问诸渔者,皆言或遇于他湖中。有谋之者,则风辄引船去,终莫能致。”“则是珠也,若海月之升,含彩吐耀,周隅皆明。”“艳奔星之光芒,吸流靡之精英。木散影兮扶疏,草露实兮红青:林鸟惊而移林,君犬愕而争鸣!”

诗中写到,有人乘船去探视这发光的物体,但似乎永远到不了。并且这物体发出的光线能把周围都照亮,群鸟被惊起集体逃离森林,狗也被吓得狂吠。俨然是科幻片里才会出现的景象。

宋代黄庭坚也在《呈外舅孙莘老》一诗中说:“甓社湖中有明月,淮南草木借光辉。”值得一提的是,这黄庭坚正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的那位见过扬州大珠的友人,孙觉的女婿。高邮出现奇物的消息传出后,曾引得很多人慕名前来,仁宗嘉祐八年的进士,江西景德镇人程节,就曾来高邮探珠,并刚好幸运的也见到了这奇怪的珠子,于是题七绝《玩珠亭》一首:

“外挹湖天位置雄,下疏地脉与湖通。骊龙睡觉寒光吐,尽献祥光入此中。”

由于嘉佑帝终于1063年,与苏东坡在金山寺见到此物相隔仅八年,出现的时间正好衔接,同时扬州、高邮、镇江近在咫尺。而且,这个“异物”出现的地方又恰好都在水边,所以,苏东坡所见之物,与沈括等人记载的应当是同一物体,就是说极有可能是外星飞船。

诗中发现“怪珠”的地方都是在今江浙一带。  

单单是在高邮地区,此珠便被目击数次,而且断断续续近五百年,据《高邮州志》和《冯氏巢孙漫录》记载,此大珠,于宋代建炎中、嘉祐中、皇祐初、清乾隆六年、二十四年、三十六年,清嘉庆十五年、光绪六年,均曾再现于高邮湖的湖面上。

其实,中国古代官方记载的目击幽浮事件又何止于宋朝。

在东晋孙盛编撰的《晋阳秋》这本古书里就有记载“有星赤而芒角,由东北西南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在《三国志》的裴松之的注中、郑樵的《通志略》、马瑞临的《文献通考》中都有类似的记载。这是公元234年秋天的事,西北五丈原地区的天空中出现一颗发射红光,来去自由的“星”,它三来三往,从东北向西南,以后使消失了。如果是星,它不可能“三投再还”,也不可能“往大,还小”。从记载中可见,它能自由飞行,很像是飞碟。

古代皇室文件里描绘的“怪珠”。  

清光绪六年,甚至发生过疑似外星人的绑架事件。《松滋县志》记载了湖北松滋县境内西岩嘴一居民覃某的奇遇。

为省篇幅,这里就只放白话译文了:“1880年6月15日,湖北省松滋县境内西岩嘴,有个姓覃的农夫,早晨到屋后的山林中去散步,突然见到树林里有一个奇怪的物体,正发射出亮丽的五彩光芒。他立即上前想抓住它,却突然感到自己的身体飘离了地面,并飞上空中进入云里,且耳旁不停的响起风声,这时他感觉到神智有些恍惚,身体也不太能自由动弹。一会儿,忽然从高空中坠下,落在一座高山上,身体却没有受伤。这姓覃的农夫好像大梦初醒一般,十分害怕。后来遇到了一位樵夫,见到姓覃的农夫既陌生又有些好奇而主动问他从何处来?姓覃的农夫据实答说是湖北省松滋县的人。樵夫很诧异地说:‘你怎么会来到这里呢?这里已是贵州省境了,离你的家乡有五六百千米远呢?’后来经过这位樵夫的指引,他才能顺利下山,并一路当乞丐沿途乞讨回去,经过18天才终于回到家里。”

这个物体可以发射出光线,能使人卷入云端,它的速度极快,使人感到“飒飒有声”。覃某因扑这个物体,遭到了报复。覃某不识此为何物,从记载看,它似乎是有意识的。

《松滋县志》里关于此事件的插图。  

清人吴有如的《赤焰腾空》图可谓是一详细生动的目击报告。1892年前后,南京的市民们蜂拥在朱雀桥边,万众仰头观看空中的飞行物。画家吴友如目睹了这个震撼人心的情景并画了一幅画,画上是朱雀桥一角,万众挤挤,有的仰望率中,有的互相谈论,有的则发着惊叹。天上一角有一圆球,闪闪发光。

清朝曾发生多起民众目睹UFO的事件。  

画家在图上还题记:“时金陵地南隅忽见火球团,自西向东,形如巨卵,色红而无光,飘荡半空其行甚级。”“约一炊许 ,渐远渐灭。”从记载看,这个飞行物速度不快,温度也不高,因此人们举头仰视,看得很清楚,它停留的时间也比较长,约有一顿饭的时间,并且,火球掠过南京城的时间、地点、目击人数、火球大小、颜色、发光强度、飞行速度皆有明确记述。有文有画,描述生动逼真,应当是可信的。此画约作于1892年(光绪十八年),在一百多年前,世人尚无飞碟和UFO之说法,画家显然未能意识到,这幅《赤焰腾空》图,竟成为今人研究UFO的一则珍贵历史资料。

清人吴有如绘制的《赤焰腾空》图。  

主张UFO访问过古代中国的学者认为,这些记载中的“飞行物”“光珠”等就是飞碟。《竹溪县志》中记载的是一次飞碟“坠毁事件”,因为从记载来看飞行物能倏忽而过,而“欲坠则止”,这个高速物体有很高的灵敏度,后来出了故障,变得摇摇晃晃,终于有意识地降落。 有些研究者还认为,《松滋县志》记载的覃某被不明飞行物从湖北带到贵州的事件是飞碟被发现以后的报复行为或保密行为,与近代一些接触飞碟的人们遭劫持的情况极为相似。

不过亦有人质疑,中国古籍中的这些记载是辗转传闻的故事,记载又十分简单,可能是一些道听途说的奇事轶闻,经过夸张、编造,不足为信。然而,苏轼在诗中描写的场景如此真实,却不像是无中生有,或许那一夜在金山寺湖面究竟出现了什么,也只有苏东坡自己知道了。

—<完>—

附:《中国正史中的幽浮事件年表》

相关文章

  • 熙宁四年,苏东坡在金山寺看到了什么?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苏轼本来在京城判官告院任职,因其批评王安石的青苗钱法遂引起朝廷上下不满,贬谪黄州。在...

  • 《苏东坡传》: 如果疲惫,就去欣赏山水

    【《苏东坡传》品读第七日】 熙宁四年(1071年)七月,苏东坡带着家人启程来到“人间天堂”的杭州就事。 东坡照例视...

  • The Gay Genius-Ch9&10

    王安石变法对苏东坡的影响是,在三次上书朝廷痛陈变法弊端后,苏东坡被调离京都,于熙宁四年(1071)七月赴任杭州太守...

  • 兄弟情深

    熙宁四年(一〇七一)七月,苏东坡携眷离京往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在随后八九年内,他始终在杭州、青岛附近的密州以及...

  • 茶事典故:苏东坡梦泉

    苏东坡于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与诗僧道潜(号参寥子)友情甚笃。元丰三年(1080)东坡...

  • 苏东坡:你是海燕,注定不能安生

    1 神宗熙宁四年(1071)七月,苏东坡携家带口去杭州上任。王安石当权,反对派大多四散地方为官。 他1036年12...

  • 《定不在境》- 一屁打过江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在江北瓜州担任太守期间,经常和镇江金山寺住持,即“水漫金山寺”的佛印禅师往来。苏东坡曾经做了一首...

  • 苏轼的红颜知己王朝云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苏东坡的一生仕途起起落落,幸好身边有伊人相伴。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前1071年),苏东...

  • 放下

    苏东坡有个有趣的段子 苏东坡在瓜州任职时,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相交莫逆,他的住所和金山寺只一江之隔,经常一起参...

  • 不为往事扰,余生只愿笑!

    ----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转》有感 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熙宁四年,苏东坡在金山寺看到了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tln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