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下》第228条
问:“‘思无邪’一言,如何便盖得三百篇之义?”
先生曰:“岂特三百篇?《六经》只此一言便可该贯。以至穷古今天下圣贤的话,‘思无邪’一言也可该贯。此外更有何说?此是一了百当的功夫。”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有人问,为什么诗三百用“思无邪”一句话就概括了呢?
王阳明说,岂止诗经,诗书礼乐春秋六经都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以致自三皇五帝以来历代圣贤的教诲,都可以用“思无邪”一语来贯通。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什么话可以概括的呢,思无邪,是简单而普遍适用的功夫。
王阳明讲良知,去除私欲就是良知,所谓私欲就是邪。那么致良知就是思无邪,即诚意正心。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风无邪,其歌真也;雅无邪,其言正也;颂无邪,忠君爱国,无谄谀也。书春秋无邪,史家之德也;礼无邪,合于道也;乐无邪,无郑声之淫也。尧舜无邪,天下为公也;文武无邪,仁民也;召公周公无邪,爱民忠君也;孔丘孟轲荀卿无邪,推行王道也;阳明无邪,此心光明也。
《传习录下》第229条
问“道心”“人心”。
先生曰:“‘率性之谓道’,便是‘道心’。但着些人的意思在,便是‘人心’。‘道心’本是无声无臭,故曰‘微’。依着‘人心’行去,便有许多不安稳处,故曰‘惟危’。”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为儒家十六字心传。根据朱熹的说法,“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王阳明说,朱子所言非虚,“率性之谓道”,遵循天性(率性)即为道心。在天性之外,掺杂了即使些许私心,即是“人心”。道心没有一丝一毫声色之欲,所以称“微”;放任人心,就会产生种种不安定,故曰“惟危”。
朱熹认为,道心原于性命之正,人心生自形气之私。危,危殆而不安;微,微妙而难见。微,危,皆就主体而言。上智者和常人都有道心和人心。“精”,纯粹道心而不杂人心,“一”,守道心而始终不离。
荀子在《解蔽篇》中说:“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道心与人心之间的细微差别,只有明君子能够懂得。一盘水平稳放着不去晃动,浑浊的渣滓就会沉到水底,水面像镜子一样,须发毕现。如果水的平静被打破,沉淀的渣滓就会重新泛起,水面就不能作为镜子了。“心亦如是矣。故导之以理,养之以清,物莫之倾,则足以定是非决嫌疑矣。小物引之,则其正外易,其心内倾,则不足以决麤理矣。”在荀子看来,守道心,无非就是解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