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贯通想法成长励志
极高明而道中庸—论语贯通26

极高明而道中庸—论语贯通26

作者: 璞文1 | 来源:发表于2019-02-20 10:15 被阅读33次
极高明而道中庸—论语贯通26

《道德经》云:“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世间一切的道理都是如此,远了必返。当我们的心向外追逐,迷失在外物的时候,我们的心会不安,会把这颗心拉回来。

但我们心努力向内,我们也未必能得到什么,未必能安心!

公案一:磨砖不成镜,静坐不成佛。

南岳怀让禅师有一弟子名叫马祖,整天盘腿静坐着冥思,怀让禅师便问:“你这样盘腿而坐是为了什么?”马祖答道:“我想成佛。” 怀让禅师听完后,就拿了一块砖在马祖旁边用力地在地上磨。 马祖问:“老师,你磨砖做什么?”怀让禅师答道:“我想把砖磨成镜呀。”马祖又问:“砖怎么能磨成镜呢?”怀让就说:“磨砖不能成镜,静坐又岂能成佛?”

为什么静坐不能成佛?道理非常简单,因为里面都是光影门头一些事情。当然,外面又何尝不是光影门头的事情,就不细论了。一笑。

极高明而道中庸—论语贯通26

公案二:《指月录》记载的《婆子烧庵》

有位老太婆建茅庵供养一位和尚修行二十年,平时都由一位二八佳人送饭服侍修行和尚。 一次,老太婆对女子说∶ “等一下你送饭去时,抱住他试试他修行的功夫。 ”女子送饭时依言抱住僧,问他感觉何如,那僧人说∶ “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意! ” 老太婆听了,非常生气地说∶ “我二十年来供养的竟只是一个俗汉! ” 于是,她赶走和尚,一把火把茅庵烧掉了。

和尚已经修行到“枯木倚寒岩 ”的地步,无情无欲,然而婆子仍斥之为 “俗汉” ,为什么?

我们不必细细讨论这二个公案?这二个公案,只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往里面找,也并非究竟的路。

极高明而道中庸—论语贯通26

往里找也好,往外找也好,我们都不能得到究竟心安的,我们的安心来源于我们真正对道的觉悟,来源于“对境无心莫问禅”的任运,来源于安身立命的平常。平实于日常人伦,“敬鬼神而远之”,这是孔子真正高明之处,这也是孔子真正的安身立命之道。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中庸的总纲。君子学道之路,既要向内找,也要知道外面;既要充实广大,又要穷尽精微;达到高大光明的境界,行中庸之道。

极高明而道中庸—论语贯通26

”阐旧邦以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国哲学史家冯先生1988年2月写了这幅对联,直到逝世,一直挂在书房中。关于这副对联,冯先生自己说过:“上联说的是我的哲学史工作的意义,下联说的是我的自我修养的目标,这两句话,是我的自勉之辞。”

“极高明而道中庸”是冯先生一生追求达到的精神境界。他在《新原道》里提出,中国哲学主流的传统,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先生认为,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东方的印度文化中都讲到极高的境界,但它们的境界与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不相容,冯先生说这种哲学的境界指向“出世”,因而是“极高明而不道中庸”。而另一些哲学,论政治、说道德,却讲不到最高境界,冯先生说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世间”哲学,是“道中庸而不极高明”。

而在中国哲学中,冯先生说“中国哲学有一个主要的传统,有一个思想的主流。这个传统就是求一种最高底境界。这种境界是最高底,但又是不离乎人伦日用底。这种境界,就是即世间而出世间底。这种境界以及这种哲学,我们说它是‘极高明而道中庸’。”所以冯先生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高明是指最高的精神境界,中庸是指这种精神境界的实现并不离乎人伦日用,冯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哲学的传统,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我们反复强调孔子思想的伟大,在其平实于日常人伦。境界立足于道,有其高深之处,但“子不语怪力乱神”,立足于平常社会的和谐秩序的建立,这是儒家真正高明之处。

孔子找到了这个连接高明与平实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是孝。从孝出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建立社会和谐的秩序,让人”安身“;这是外王之学。

从孝出发,”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来建立修养的入门方法,让人”立命”,这是内圣之学。

孝为仁之本。从人伦的最平实之处--孝开始做起,向内正心诚意,向外忠信仁义,是《论语》将孝悌放在第一篇《学而》的总纲之后起始章节的原因。

极高明而道中庸—论语贯通26

相关文章

  • 极高明而道中庸—论语贯通26

    《道德经》云:“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世间一切的道理都是如此,远了必返。当我们的心向外追逐,迷失在外...

  • 王阳明心学:“何为良知?”

    阳明哲学的二次嬗变 01 先说个大概,王阳明不愧为贯通儒、释、道之大家,“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用阳...

  • 极高明而道中庸

    近代印光法师就是一个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这样的人。当你对义理的探究到了足够的深度,你就会回归平实。...

  • 变化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 中庸之道不是一半一半,不是和稀...

  • 道贵中庸——论语贯通109

    6.26-6.30是《雍也》篇最后一个段落,对为政做总结,强调为政之道,最难的是道行中庸。 6•26 宰我问曰:“...

  •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出处:《中庸》 译文:达到宽广博大的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细微之处,达到极端的高明同时又...

  • 内在的德性

    《中庸》中说: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尊...

  • “中庸”之道新解:何为“极高明而道中庸”?

    “极高明而道中庸”出自《中庸》。《中庸》出自《小戴礼记》,为儒家“四书”之一。《中庸》一文,文字简约,义理艰深,是...

  • 德性

    《礼记》中庸篇中有句经文说:“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里所说的德性,也就是佛家所谓...

  • 日更216:《慢的艺术》 (7):相对的平衡

    《中庸》有言:“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我个性鲜明,这种状态一直保持到现在。但当我读到《中庸》里的这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极高明而道中庸—论语贯通2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wyc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