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在书中看到,我们要“赢得”孩子,而不是凭你的力量“赢了”孩子。
看到这句话,突然想到,曾以为自己很擅长说道理,每次都说到孩子点头,很有成就感。我还自以为培养了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20多年前,研究人员做了一个实验,征集了几百个孩子,依次让孩子一个人呆在房间里,房里放一根棒棒棒,告诉他,如果你在5分钟内不吃棒棒糖,那5分钟后你将得到你2跟。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在这5分钟内吃,但吃完就没有了。实验人员跟踪后发现,能坚持不吃棒棒糖的孩子,长大后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以前,我对可可的延迟满足能力还是挺有信心的,因为每次我都会说服他。我也给他做了上面实验的选择,本以为他会选择5分钟后吃。可没想到,他告诉我,他会选择吃棒棒糖。我瞬间有点伤心,原来我并没有让他养成延迟满足的习惯。我问他,为什么呢?他说:我不喜欢吃棒棒糖,不想再要第二根了,所以我就先吃啊。
孩子的内心想法总是出乎想象。很多时候我们想着他会这么说,而让他真正做的到时候,他可能会遵从内心的选择。
我突然意识到一点,我与孩子还没有建立真正的合作关系,我平时的说教,可能只是“赢了”孩子,让他在短时间内显得听话,而实际上,当他可以自由选择时,他会听从他内心的声音。
如果走不进孩子心底,平时的乖巧只是因为你赢了他,他不得不同意而已。
2
有一次,小李和她女儿小美来我们家做客,小美比可可小一岁,便让可可和小美一起玩乐高。我和小李聊天,还夸了小美几句。没想到,可可竟把乐高摔在了地上。刚才2个人还玩得好好的,我问他怎么了,他说:“妈妈,你怎么总是表扬妹妹啊”。原来,是孩子吃醋了。
我本以为只是和小李在说话,没想到可可一边在玩,一边也在听。以前,我会觉得孩子怎么那么不懂事,竟然当着客人的面,故意发脾气。现在我知道了,他只是在表达他的情绪,而他的行为是我造成的。
德雷克斯说:“孩子们的察觉能力何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他们会很敏感,但不知道如何做出正确的反应。
我跟孩子道了歉,告诉他,不好意思妈妈没有考虑到你的感受。同时,我也表扬了他,刚才和妹妹玩得很好,很有做哥哥的样子哦。
有一次,孩子完成作业后,我忘记在班级群打卡, 本来按他当天的完成时间,是可以排进班级前十名的。怎么办,要不要提前告诉孩子我的疏忽?如果我不提前告诉孩子,那第二天老师表扬前十名时,孩子一定会很失望。想了下,还是决定提前告诉孩子。
第二天早晨,孩子醒来后,跟孩子说了这件事情,没想到孩子竟然很大方的说,没关系,没有前十名也没事。
不要怕承认错误影响权威,赢得孩子,需要我们坦诚相待。
3
《正面管教》一书中,给出了4步赢得合作的步骤: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4、让孩子关注与解决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表达理解-表达同情-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引导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尝试用这几个步骤。但并不是每个步骤都是必须的。最重要的是,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寻找解决方案,很多时候问题来得很急,没有时间去共情,只要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就好了。
有一次,在放学前,接到了孩子班主任的电话,说是孩子尿裤子了,让我送裤子去。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这件事情一定是很丢脸了。我同事告诉我,他们家侄女也是上课时尿裤子,被老师批评了,后来就搞得不想上学了。
我赶紧请了假,去了学校,帮孩子换裤子时,我说:“会不会有点难为情?”他说,是的。我就跟他讲了自己小时候尿裤子的事情。他听后说,原来我妈妈也尿过裤子啊。
我问,是不是希望以后都不尿裤子啦,有什么办法?孩子说,那以后就少喝水吧。我说,水还是要喝的哦,那以后每天出门前,都要记得上厕所;到了学校,下课后就要及时去上厕所。他点点头同意了。
如何真正走近孩子的内心,赢得孩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我们去尝试,总比任由自己的情绪做主要好。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想想,平时是赢了孩子还是赢得孩子?赢了孩子,得到的是短期效果,赢得孩子,才会建立长久的亲密关系。
除此之外,还可以想想,孩子是迫于压力去学习,让学习赢了孩子,还是赢得了孩子。只有赢得孩子,建立对学习的正确看法,才会有持久的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