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三年(639年),在大唐繁盛辉煌的时期,魏徵上了一封奏折,里面引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是说知道它不困难,困难的是执行它;执行它也不难,难得的是善终。
魏徵意在劝谏太宗,坚持奉行德政,慎终如始。太宗英雄出少年,不到20岁就领兵作战,打下大半江山。在即位之初,他更是勤政自律,实行俭约无为、道德教化的政策,几年之内开创国泰民安的贞观治世。然而太宗并不满足于此,他一直思索着如何保障大唐帝业长久地延续下去。
这是一个自秦始皇起就被提出的重大命题。他说:“朕是始皇帝,后代从我这儿开始,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传至无穷。”然而由于秦二世的残暴无道,秦朝早早灭亡,历朝历代的亡国之君也大抵如此。因而,即使身为天子,太宗依然居安思危,和大臣探讨、从历史取经,寻找保全国家的良策。
太宗说:“汉初的君臣、父子之间竟然荒谬到这种地步,难道不是难以保全功业的证明吗?所以我不敢因为天下安定就掉以轻心,而是常怀忧患意识,用历史上的教训警戒自己,以此激励自己将德政坚持到底。”
贞观九年,太宗再次提出了“善始善终”的话题,希望君臣同心保大唐江山稳固。这样,数百年后的人读史书时,能够为唐朝创造的丰功伟绩而赞叹。他还列举了当时的唐朝超过千代功业的方面:
前代起于乱世的君主大多超过40岁,而唐太宗18岁征战,24岁平定天下,29岁登基称帝,武功方面远超古代;
天子登基后手不释卷,以史为鉴,施行仁政教化万民,社会上再现纯朴的民风,这在文化方面胜过古代;
周、秦以来,少数民族屡次侵犯边境,唐朝时他们大多归顺,这是在民族关系胜过了古代。加微信ydcg365看更多好文
《贞观政要》明成化九年内府刊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太宗因而感叹:“我何德何能,能够取得这样的功绩?既然已经取得这三个方面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治国基础,我们又怎能不善始慎终呢?”
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是,有的朝代出现君明臣贤的景象,他们却无法创造堪比上古圣王时代的盛世。贞观十二年,魏徵这样回答太宗:历代帝王刚即位时,确实以尧舜为榜样,励精图治;天下太平后,却开始放纵自己,骄奢淫逸,无法善始善终。大臣也是,起初受到重用时,他们追慕古代贤臣的风范,怀抱高远志向;等到荣华富贵时,就开始追名逐利,忘记了尽忠职守的责任。
魏徵认为:“如果君臣双方都不懈怠,铭记善终的道理,国家就可以实现无为而治,也能超越古人的功绩。”太宗称善,并且终其一生用古代圣王比照自己的言行,虚心纳谏,爱民如子,终于将唐朝经营成中华历史上最美好的时代。
这是《贞观政要》末篇“慎终”的主旨。这部史籍以“君道”开篇,以“慎终”收束,告诫后世君主始于明君,更要坚持如初。这样有始有终的结构,也展现了作者精妙构思和良苦用心。(参考资料:《贞观政要》《史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