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我父之路(一)》
我父亲到了上海后,就在前辈的公司里上班。这家公司主营是纺织业的,前辈自己拥有数家生产厂家,既生产又销售,产业做得非常之大。当时在上海南京路上有几家老字号中,就有他家的门店,比如大昌祥、协大祥这些老字号名店。我父亲虽然是小学毕业,但气质上文质彬彬,一脸书生,加上长相英俊,所以老板让他在门店上班,并且安排在门店的正厅位置。这种安排也是为了提升门店的层次。
这位前辈,我出生后就叫他大伯,两家人家经常走动,热络得很。就是在我工作之后,凡是途径上海,我总会独自去大伯家串门做客。大伯的爱人,婶婶非常喜欢我去他家做客,经常陪我到各处走走,她说我长相上特别像我爹的那种气质。
他们家有五个孩子,最小的也比我大几岁,都是我的大哥大姐。每当我去他们家时,必然会成为他们的围观对象,因为我小,所以成了他们喜欢小人物。
在我的记忆中,那个时候我还很小,他们家就在我家附近,但他们家很大,而我家相对就较小了,由于近,所以两家常来常往,如同真的有血缘关系的大伯家,其实并没有这种关系。
文革期间,这位大伯资本家受到不可避免的冲击,当年我途经上海,父亲提醒我去大伯家里看看。据我父亲说,那时,大伯家被抄家了,单从被没收的黄金不是多少条,而是装走了几小车。当年对解放前的企业家,取名叫资本家。文革结束后,也就是1976年10月后,对当年没收的财产,国家有一定的返还政策,当年我大伯跟我们说,当时返还给他家的一共近15万元,用他的话说,非常感谢国家能重视这个事。我父亲对大伯说,这笔钱,你就把你的五个子女的婚事安排好,留用一部分自己养老就行了,其他事都不用再考虑了。而大伯却说,当年我来上海闯荡,从零开始,无依无靠发展起来,所以子女的事让他们先去努力,如果确有困难时再说。我记得一个子女成家时,大伯竟然不给如电视机,尽管当年电视机刚流行起来,这事,我父亲还与大伯在做法上有分歧。
写下这段话的意思,并非是我写着写着就跑题了,而是想说明我父亲与这位大老板之间几十年的相互信任,这种信任是彼此的,不是单向的,从中看出我父亲这个人给人的影响是良好的,可信赖的,否则,这位老板也不会把这些私密的事情一一告诉我的父亲。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