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之路(五)

作者: 老顾闲聊 | 来源:发表于2022-11-05 18:53 被阅读0次

    续《我父之路(四)》

    老家的房屋经历了不知道多少年的风雨,也不知道是祖上哪一辈建造的房屋,从房子的格局看,以及比较着周边的邻里房屋,总觉得当时建造这座房子时,家境尚可,是有经济实力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因房子常年失修,或多或少有了需要修理的必须性和迫切性。

    我父亲常年在上海工作,上海的环境对他的影响非常深刻,形成了超前的思维方式。他起初认为,房子应当翻新,而不是修缮,只有这样,才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几经与我母亲商量,最后意见得到了统一。那是,我还很小,只是旁听,也不知道修缮与新建的差别究竟是什么或有什么不同。

    我父亲说,如果要翻新,那就在房子的形态上改变一下。他想把房子建成类似现在我们在农村常见的“小洋楼”,四间两层,共八间,白色的墙面,青色的瓦片,非常漂亮。并且,他在上海还托人找来了多套“小洋楼”现成的图纸,但这个想法被我母亲给否定了。我母亲有非常强的传统思想,她说,如果这样建造房子,可能会影响到儿子娶亲成家,因为这里没有这样的房子,会让人认为我们家的房子非常不值钱。我母亲说的不无道理,因为凡人都得入乡随俗,要不然会被他人觉得非常奇怪。

    我父亲听取我母亲的意见后,勉强同意建造5间+2间的平房,即五间大房子,再加二间小房子,前者用于日常生活起居,后者作为家里堆放杂物存放不常用物品的储藏房,大房子与小房子之间有一段遮风挡雨的走廊过道。这个想法得到除了家人支持外,还得到了邻里朋友的认同,他们说,这样比较好。

    1969年下半年,正值文革之中,我家的旧房开始拆除,在原来的宅基地往北50米处重新规划新的宅基地,如此安排,是因为经过我父亲的测量,北边的土地地势相对较高,排水更好,这样利于室内干燥。南方的房子因气候问题,春天里相对较为潮湿,所以这个主意是正确的。

    我父亲虽然同意建平房,但心里还是想要建“小洋楼”的。后来他告诉我,当时同意你老妈的意见也是考虑周边邻里建房的实际情况。他有这个心结在,所以在建房打地基时,他要求按照两层楼房的标准开挖地基,今后一旦条件成熟,那就直接在上面加建一层,以实现他的“小洋楼”梦想。如要有今后加建一层,关键是要打好地基。

    所以,当时参与建房的人都问,地基怎么要开挖那么深,钢筋石块水泥用了很多,在旁人眼里,这显然是浪费资金。其实来帮助建房的人并不知道我父亲的长期打算。

    我父亲做事总是喜欢思前顾后,为今后可能有所改变提前做好“预设”,在其他较大事情上处理,他也是这样安排的。这一点我貌似继承了他的思维方式。

    经过近4个月的忙碌,新房终于建起来了。房子比较前大了许多,地势也高了一些,使用的材料,大都是新买来的,只是旧房可以再使用的木质材料仍旧用在新房子里。

    不知道隔多少年后,我父亲与我整理物品时,他给了我一本非常旧的练习本,他说,这是一本记载着当时建房时所有开支情况。他长期从事会计工作,习惯于把这些开支明细起来。最后我发现,当年建这七间房,竟然花费了人民币3000元上下。这其中有我父亲将上海的房产出售给房管所收回的700元人民币,其他的都是从他工资里节省下来的。1971年,我假期去上海玩,我从一张他单位的工资表中发现,他的工资排名第二高,月薪近84元多,这个收入,在当时是比较高的收入了。

    房子建成后,尽管没有借款,但他想到的是,又要开始勤俭节约存钱了,所以经济压力对他来说,从来就没有消失过。这也许是一个家庭中的男人应当有的担当和责任,也许是个男人的就应当有这样的内在动力。

    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父之路(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knp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