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菜,我有点年头了。
85年从农村调到县城浒山工作,周末因为食堂不开伙,我只得自己去菜场买点菜,简单地解决一下吃饭的问题。
当时的菜场很简陋,在摊位上搭几张薄薄的铁皮挡点风雨,棚棚的下面用铅丝吊着几块白底红字的小方牌,牌子上面写着肉类、家禽、蔬菜、鱼类等,一排排的摊位很挤,菜的品种也很少,过道上整天是湿的。下雨天还要一手撑伞,一手买菜,碰到天气突然转晴,好几次把刚买的雨伞忘记在菜场。
几年之后我有了小家,因为老婆怀孕的原因,去菜市场买菜成了我每天的功课,这一买便是几十年。
第一次为家里买菜,我还是老实地做足了准备,菜的荤素怎么搭配,要不要买葱、姜、花椒这些调料,有什么时令蔬菜新上市,价格行情怎么样,也查了一些专业的书本,比如孕妇吃什么菜好?还记录在小纸条上。
那一天的买菜还是比较顺当。上下二层的金山菜场,功能齐全宽敞明亮,蔬菜的品种也非常丰富。一圈转下来,小纸条上记着的菜也已经买好,记得当时还特别地买了几条鲜蹦活跳的本地河鲫魚。回到家里才发现没有买葱,这样本来想尝鲜的"葱烤河鲫鱼",就因为忘记了买葱而泡汤。
仅仅几年的时间,我们的生活变化真快,在我刚招工的时候,猪肉、水产、蔬菜都是要凭票证限量供应,连买5分钱的豆腐也要有豆制品票,很多时候还要排队买菜。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当年的去供销社、鱼蔬行凭票买菜,到现在的蔬菜、海鲜、肉类,品种丰富齐全的农贸市场。去菜场买菜,也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一看花了眼。
我在菜场里,也从一个拿着纸条对照着买菜的新手,变成了一眼就能判断出菜好坏的行家里手。挺着"腰板"的带鱼一定很新鲜,但浸在冰水里"白白胖胖"的目鱼,肯定不会再有一点点的味道。我还有一个特别的挑菜经验,就是看菜的"气色",不管是猪肉,茄子,潮虾,它们的色泽一定要自然有光泽,看得顺眼才好。
长年买菜的经验告诉我,"看人比看菜更重要",日积月累的买菜,让我在菜市场认识了不少讲诚信会经营的朋友。
菜场里的横河老伯和海里阿江,都是我认识很久的买菜朋友了,横河大伯特别勤劳,总是一大早就从地头采摘好新鲜的蔬菜挑到市场来卖。老伯的菜,价格公道又出了名的新鲜,从来不用叫卖。黑黑胖胖的阿江,看起来五大三粗,但他对待自己的海货,总有一套自己的保鲜办法,阿江的潮虾和小海鲜就比人家的好吃。细心诚实的阿江在潮虾和冰块之间一定会隔着一层薄薄的保鲜膜,这样既能保鲜,又能保证冰水不浸入到小海鲜中去。
在这样诚信的商贩这里买菜,买菜也就变得简单愉快,精力就会少花一半,菜的质量自然也会得到保障。
买菜除了看菜看人还要看市场,比如只有一二个摊位在卖的时令菜,数量少但要尝鲜的人多,价格肯定会很高。像雷笋一开市卖50元一斤,三天以后去买的时候又会马上降到20元一斤的合理价格。
今天外甥女要来家里作客,特地比平常早了点去金山菜场。我买菜的速度非常快,在几个诚信的商贩这里,一边和他们聊上几句,一边菜也就买好了。不知什么缘由,今天菜场里的几个老经营户,聚在一起闲聊的时候,给我封了一个"全市场最懂菜最会买菜"的名号。哈哈,就是这样一句玩笑话,直接促成了想用文字记录买菜的起因。
买菜,是生活小事,是责任,是一件普通又不容易的小事,尤其是长年累月。
网友评论
最光荣的称号!花钱买不来的,货真价实的名副其实的光荣榜。
你可以称“专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