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迎接过年,最盛大准备的年货便是沙炒红薯片、沙炒青豆,以及油炸的糯米团。
腊月二十三小年前后,每家每户会安排一天来沙炒和油炸。红薯会在十几天前处理好,切片,焯水,晒干,就成红薯片。大如席的篾㯚里晾晒红薯片成了那时冬日里常见的景观。准备炒制时,先把早已洗净晒干的专用沙倒在大锅里翻炒,炒热,倒入红薯片,反复翻炒,直到黄黄的红薯片炒至酱红、松脆,才算是炒好了。
沙炒红薯片—图片来自网络 红薯片—图片来自网络别看这炒红薯片很不起眼,却是那时我们眼里美味的年货。除了炒的那当儿能多吃上几片,等到全部炒好,把沙筛了,红薯片倒在一个篾制的大型箕具里(家乡话叫“轡篮”)放凉,奶奶便把红薯片提上楼,装入一个陶瓷大瓮,底下先垫搁上几块生石灰防潮。真正束之高阁哇,要吃上一次就不易了。只有正月家里来客时,装盘招待,可一起享用。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这已经是难得可以拿得出手来招待的零食。
如今红薯片不再炒制,起码是油炸,可对于这种太能吸油而且炒制就成的食物,那时是断断不会选择油炸的,油太珍贵了。
沙炒青豆大致程序一样。也有一些稍稍富足的家庭会拿炒好的豆,均匀滚上一层熬制的糖泥,做成糖豆,那是待客最好的礼遇。
糯米团也是儿时家乡过年的标配。糯米浸泡,磨成浆,倒入白布袋中,扎紧,再用大石头压于其上,压上几日,水分慢慢挤压出来,干爽了许多,成了糯米湿粉。煎炸当天,把湿粉从袋里倒出来,放在大“轡篮”里,使上大力气,翻过来,倒过去,搓揉,充分揉匀,再加入红糖或白糖,继续搓匀。然后揉成一个个长圆团状,放到烧热的油锅里炸,炸至金黄色起锅。
糯米团—图片来自网络那时,家家户户起码要炸上三五大锅糯米团。正月里,早上蒸软热了,可辅做早餐。客人来访时,也可直接装盘待客。
还可以揉成手指般长短粗细的糯米条,进行炸制,亦是好年货、待客的好零食。
糯米条—图片来自网络如今,年货充足,大街小巷、超市商场的食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的。但还真不敢尽心随意买,担心添加了这个剂,掺入了那个粉,便格外想念儿时的年货,虽朴素,却没少费时费力,除去凝聚了客家人的纯朴、勤劳和热情,绝没有旁的添加,吃得放心,吃得惬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