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代穿鞋变迁史

作者: 海蓝之昕 | 来源:发表于2022-09-21 06:16 被阅读0次

    文‖海蓝之昕

    百姓生活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话沧桑。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今天就聊一聊关于祖孙三代穿鞋历史变迁的话题,没有对比就没有感怀,让过去的时光告诉我们幸福的答案,因为只有经历过才懂得 。               

    奶奶的草鞋

    说到草鞋,不得不提我的奶奶。我的奶奶是小脚女人,因为身材小巧玲珑,显得她的脚越发的小。奶奶是派溪吕大地主的女儿,而我爷爷因为摊上一个黄埔军校毕业的弟弟,国民党战败后,叔公随蒋介石逃到了台湾,在特殊唯有出身成分论英雄的年代,他们的组合,生存环境自然比普通人家困苦得多。小时候,奶奶给我的印象:虽然不能远足,但她用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品格撑起了一个大家庭,爷爷和奶奶一共生养了六个男孩,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造了一幢七间头,帮儿子们讨了媳妇,日子肯定过得紧巴。记忆中的奶奶会纺棉纱织土布,会纳鞋底做棉鞋,会做豆腐养猪娘,冬天时会抽土面等等,还有日常生活的家务,奶奶根本没有闲下来的时候。

    每到秋收后,忙完了农活后的季节,特别是雨天,奶奶就会拿出精挑细选的稻草用来打草鞋,粗略记得打草鞋一般有三个步骤。一是捶稻草,稻草需先打熟,打得绵软有韧性。二是搓草绳,搓草绳全凭双手的技巧,两股草粗细松紧要一致。三是上架打鞋。打草鞋有个木齿架子,叫鞋耙,置于长板凳的一头,打草鞋的人骑坐在长板凳上,以麻绳为经,稻草为纬,开始编织。一般按草鞋大小尺寸,将事先备好的四股作经线的麻绳一头扣在鞋耙上,一头拴在腰间,再用稻草在麻绳上来来回回地编织,小小的我经常被奶奶支使着为她码齐三两根稻草,递到她手中,这样奶奶就可以加快速度,快的时候一天可以打上十来双草鞋。草鞋以它的柔软、纯朴、透气、方便和廉价,让我的父亲、伯父、叔叔们免除赤脚的磕痛之苦,我的父辈就这样脚穿草鞋腰捆汤布,上山伐树砍柴、下地种粮,远足换索面、贩粜粮食,或钉称或打镴或卖小鸡挑着行担走江湖。草鞋就这样撑起了一个困苦的大家庭,也完成了竖新屋、讨媳妇的最初梦想。             

    母亲的布鞋

    母亲的布鞋是永远的温馨牌。小时候,我的父亲和我们姐弟几个穿的布鞋都是母亲做的。母亲做的鞋特别秀气出彩, 穿过母亲的布鞋,也亲眼见证过母亲做鞋的艰辛。所以一碰到雨天,我们都会自觉的脱下来,手拎鞋子用身体护着鞋匆忙跑回家。一双看似简单的布鞋,做起来有着极其复杂的工序。需要剪鞋样、抿袼褙、掠鞋底、粘鞋帮、搓麻绳、纳鞋底、纳鞋帮、绱鞋、撑鞋七道重要工序,每一道工序需要的不仅是细心,还要有智慧。在还没有分田到户的时候,在大冷的冬天,母亲会把一家大小的鞋子或单口布鞋或棉鞋,都在深夜里赶出来,而我们也会怀着喜悦的心情把新鞋来来回回的试上几回。同时期,我们的生活里也不乏雨鞋和解放鞋,那些鞋都是修鞋匠补了又补,大孩子穿不了小孩子接着穿的境况,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存在的,直到无法再补,才不得不放弃。随着生活条件的稍微改善,在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母亲为我买了双红色的高筒雨靴,穿着雨靴惹来了不少小伙伴们羡慕嫉妒恨的眼神!那双红雨鞋至今让我印象深刻。                                                 

    一双白色真皮运动鞋

    九十年代我参加了工作,那时的基本工资也就一百出零,国庆节和表妹一起去上海走亲戚,看中了一双白色真皮运动鞋,化了五张崭新的十元人民币,果断入手。买的时候干脆利落,提回永康就遮遮掩掩了,回家后把它藏在床底下,静等过年穿,根本没有现代人随买随穿的洒脱。以致于我母亲还以为我没有买好过年的新鞋,多次催我买。我口口声声的答应着母亲我肯定会买好的。到了大年初一,大家都穿新鞋着新衣,我才把我的运动鞋亮了出来,母亲见到我那鞋非同凡响,就刻意问了我多少钱一双,我怯生生的回答:十元。平生第一次对母亲撒了个善意的谎言,因为我深深知道,告诉母亲实价,她一定会感觉肉疼,那时的物价还是便宜得很,食堂里打盆青菜也就一毛钱,红烧肉五毛钱的样子,五十元的购买能力抵得上现在的壹、贰千块人民币了。

    如今,我的鞋柜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鞋,有休闲的、运动的、宴会的、高跟的、平跟的、高筒的、低筒的……琳琅满目。而我更酷爱高跟鞋,高跟鞋使我慢下来,像春风吹开叶芽的慢。因为高跟鞋,走路时,更能找到感觉,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穿鞋历史,就这样紧随百姓美好生活而变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祖孙三代穿鞋变迁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elb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