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到阔别已久的老家,碰到了二十多年未见面的英莲。按着辈分我称呼她为英姑。
她这次也是回老家来。其实,她就住在老家所属的城市。
听说她也不是常回家来。有好些年,她都没有回来过。
我回家那天,她的三姐去办事路过我家门口(我家就在马路边),我们很客气地打着招呼,她在我家坐了一会,并吃了一些零食,我们相互寒暄着。
她一直恭维我的父母有福气,现在所有愿望都现实了。
父辈们都有老观念,落叶归根,外面有房子也还要在老家盖房子。
父母在老家做了两栋楼房。终于满足了他们将来在很大面积的房子里做百年之事的愿望了。
这些年父母不住在老家,父亲退休后在老家住了些年,之后父母就住在弟妹那里帮他们带小孩。
岁月真的不饶人啊!曾经很年轻的姑娘如今变成了一个快走向花甲之年的老妪。沧桑岁月,深深浅浅的皱纹嵌在她的眼角及额头。
种种迹象诉说着生活的不易。
她是在家里陪伴父母的。早期她家算是我们那里的头号。曾经让人很是羡慕。
她的母亲几年前去世了,父亲现在也有八十多岁了。听她说,她父亲的退休金一个人拿着,谁都不给,她也不知道每月具体有多少,她父亲老年痴呆了,经常在她几个姐妹面前说她没有照顾他,对他不好。姐妹们听信父亲的,搞得姊妹之间的关系都不好了。
曾经那么风光的家庭,现在变得如此的落魄了,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盖了气派的三层小洋楼,有的还盖了两栋。就只有她家还是八十年代初的房子,经过这么多年岁月的洗礼,早已破败不堪了,显得特别的荒凉与萧条。严重落后于时代了。
她说,英莲也回家了。
按着她的年纪,应该退休了。
于是我问:英姑退休了吧?
退了好几年了,她的三姐回复我。
她又说起英莲是自己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了。
英莲在她谈婚论嫁的年龄,也经人介绍,谈过好几个对象,终究没有成功。后来,年岁慢慢地增大,选择面更窄了,合适的越少,也许她宁缺毋滥,不想让自己将就,以至于到现在,退休好几年了还是孤身一人。
英莲的父亲那时在我们所属城市的外贸局工作,她家里姐妹五个,她排行第四,没有兄弟。
她大姐,大姐夫那时在我们镇上的粮站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是很不错的单位。
二姐无工作,二姐夫是那时候吃商品粮有单位的人。
三姐也就是在我家坐着吃零食聊天的,她是在家招上门女婿的。
老四英莲由她父亲的关系进到城市工作。老五就是顶她父亲的职进单位的。
英莲由于一直没有成家,好像违背了人们的传统观念。早些年,她在心里也许有着疙瘩,大概怕别人背后说她,一直都不愿意回家来,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连家里人都不愿意见面。
我小时候住的老房子,还没有拆除,几十年未住了,经岁月的洗礼,早已不堪。但是我仍然满怀深情地在屋前久久伫立,摸着斑驳落魄的窗棂,门框,我思绪万千,内心涟漪,这里承载了我童少年的岁月。对老家的记忆。
我们家的老房子与英莲家的房子斜对面,那天,我伫立在老房子前,正陷入沉思与回忆时,英莲也正好靠站在她家楼上的栏杆上。
我们欣喜地到打招呼,寒暄着以前熟悉的人和事,并也相互诉说现在的情况。
我眼睛高度近视,戴着眼镜能正常生活而已,根本看不清她的脸,只能看清她穿的服装颜色,从讲话的声音上感觉跟那时温顺的英莲没有多大的变化。
毕竟长年不见,加上各自的生活境遇也不尽相同,总感觉两人聊天像是客气中透着一种生疏与距离。
我问她业余时间干嘛?并说出了我自己业余时间是看书和写文字。
她也说,曾经看过很多的书,但没有写的习惯。
我说,你也可以试着自己写啊。并推荐她下载简书,在上面写文字。
对于她个人的生活,我也不好直接问。都是从旁人那里得知的。
一个人早已习惯了自己固有的生活模式后,哪怕不是按照人们传统规律来,就只当是换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人在一生中,结婚与不结婚也只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如今社会多元化,怎么生活都是过,重要的就是要自己活的健康与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