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没有长久影响
朱迪斯·哈里斯是一位有传奇色彩的心理学家。1995年,哈里斯在心理学权威期刊《心理学评论》(Psychological Review)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在论文的开头,她写到:
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长久影响吗?
本文在考察了相关证据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
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环境
影响子女成长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先天的基因,第二个是后天的环境。父母对孩子有没有影响呢?当然会有影响,但是,父母对孩子最大、最明显的影响,是通过基因的遗传。这一点几乎是没有争议的。
有争议的地方在第二点。在后天的环境因素中,又可以分为家庭环境和家庭之外的环境,比如学校、社区等。那么,哪一种环境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呢?按照育儿专家的说法,家庭环境更重要。
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我们想要刨根问底,找到答案,就要设计一些对照研究,比较一下家庭环境和家庭之外的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移民家庭。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在很多移民家庭里,父母作为第一代移民,讲的英语是带口音的。但是,子女作为第二代移民,很小的时候就到了美国,他们往往能讲一口流利的英文。在移民家庭的例子中,有家庭因素,也有家庭之外的社会因素。如果家庭因素是更重要的,那么,孩子讲的英语应该更像父母讲的英语,也应该带着浓厚的口音,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在这个例子中,家庭之外的社会因素显然是更重要的。
我们还可以找一个看起来没有那么明显,但更为严格的例证。双胞胎一直是心理学家非常喜欢的研究题目。我们都知道,同卵双胞胎之间的性格非常相似,但是,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也会多多少少存在一些性格之间的差异。有一些同卵双胞胎出生之后,一直跟着亲生父母长大,也有一些同卵双胞胎被不同的家庭领养。这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让我们去观察在不同家庭养大的双胞胎和在同一个家庭养大的双胞胎,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如果说家庭环境是很重要的,那么,在控制了基因的影响作用之后,我们应该看到,在同一个屋檐底下长大的同卵双胞胎性格相似之处,会大于在不同的领养家庭中长大的双胞胎。但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是在同一个屋檐下,还是在不同的领养家庭中长大,同卵双胞胎之间的性格差别不会有变化。换言之,决定他们性格差异的最显著原因是基因,而不是家庭环境。我们也经常看到,在同一个家庭中,如果有亲生的子女和领养的子女,这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相似度。但长大成人之后,亲生子女和领养子女之间的性格相似度几乎为零。也就是说,家庭环境的影响彻底消失了。
——何帆《教养的迷思1:“不堪一击”的家庭环境》
说得有道理,但存在疑惑,从武志红的心理学栏目以及熊太行的关系攻略栏目,知道很多人的心理问题是原生家庭造成的,比如严重的重男轻女家庭会造成女儿自卑、甘受剥削的心理,以至于无法自立,无法正确处理与丈夫的关系。再比如虎爸虎妈,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
不过这种极端的家庭毕竟是少数,尤其在经济条件大幅改善的今天,大部分父母对待儿女是持宽容态度的,这时孩子处于自由成长状态,他们与谁相处得多就受谁的影响大。
一次教科书级的创意营销
Alan Perry是美国北卡州W小镇的一位珠宝店老板。2010年的黑色星期五,(相当于中国的双十一),他推出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活动:如果你两周内在本店买了珠宝,圣诞节当天,只要距离本店500公里的A小镇下雪超过3英寸,珠宝你留着,钱我全额退给你。
啊,还有这种好事?珠宝本来就要买的,万一下大雪,还能退钱?这个消息,一下子传播开了,甚至A小镇的居民,都开车500公里到W小镇买珠宝。Alan的珠宝店,门庭若市,销量大涨。
这就是“旧事物的新组合”。珠宝,和下雪,都是旧事物,但居然还能根据下雪厚度,来决定珠宝的价格,这就是新组合,这种熟悉的陌生感,就是创意,激发了“居然还可以这样”的传播。
我想,很多人一定关心,那后来,这个A小镇真的下大雪了吗?很不幸,这个很少下雪的A小镇在圣诞节当天,居然真的下起大雪,厚度竟然达到6英寸!Alan的小店门前,排满了退钱的人,他一共退了40多万美金。
但你可能万万没想到的是,Alan早就为自己的销售额购买了“天气保险”。这种不怎么下雪的地方如果居然下起了雪,而且是3英寸以上的大雪,保险公司会赔付Alan的损失。
这还是“旧事物的新组合”。珠宝、下雪,和天气保险,这都是旧事物,但是被重新组合在一起,产生了一次教科书级的创意营销。后来这位Alan根据自己的方法论,继续推出了“结婚当天如果下雨婚戒免费”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刘润《046|创意营销:创意的本质,是“旧元素的新组合”》
周能取代商关键在于天命观的不同
古人非常重视天命,认为只有天命所归才能成为君主。
商朝是由“商人”这个群体建立的,这个“商人”不是指做买卖的人,而是指商族。他们认为天命降于商人。
那是啥意思呢?差不多可以理解成,商人才算是人,商人之外都不是人。为了让上天能够永远地保佑自己,商人会经常地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祭祀当中会大量用到活人做祭品。
这些被献祭的人从哪来呢?
从对外战争掠夺的羌人而来。当时所谓的羌人并不今天所说的羌族,而是生活在商王朝西部的、除了商朝人以外的所有人,包括后来推翻了商朝的周人,差不多都被称作羌人。
可以看到,商人的这种天命观,绝对不是普世主义的,它就没打算建立一种“普天之下”“率土之滨”的秩序,而是要努力维持住自己的优势地位,在他们看来,这样岁月就静好了。
商人的这种天命观,肯定会受到羌人的抵抗。
其中,周人是最主要的一支抵抗力量,他们逐渐组织了很多苦不堪言的羌人群体来反抗商朝。
反抗的时候,在周人中间有过一个观念层面的争论,究竟天命是降于周人呢,还是天命降于周王?争论的结果是,天命降于周王。
这个观念变化太重要了。初看上去,这似乎是把天命的载体变得狭隘了,实际上是把它变得普世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天命是降于周人,那就和此前降于商人的路数差不多,周人的岁月要想静好,就得时刻压制住所有不是周人的群体。
这样的话,周人和商人征战,谁胜谁败就不好说了。因为,对其他羌人群体来说,打完这一仗,十有八九只不过换了个地方拿我们献祭,凭啥要跟你混啊?
而如果天命是降于周王,则周王便是天下的共主,他不仅仅要为周人主持正义,而是要为全天下人主持正义,这是一种真正的普世主义观念。
只有这样,才能号令所有羌人,同心同德去打败商朝,甚至商朝的军队也会临阵倒戈,反商大业才得以成功。
——施展《03丨中国历史的时空坐标与商周之变》
孩子打打闹闹有什么用?
有科学家研究了打闹游戏对小白鼠大脑的影响,他们让一组幼鼠尽情打闹玩耍,30分钟后,解剖幼鼠的大脑,发现幼鼠杏仁核和背外侧额叶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显著升高。你可能还记得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我说过,它是神经元生长与存活所必需的一种蛋白质,可以帮助神经元形成新的连接,修复坏的脑细胞,保护健康的脑细胞,又叫做“大脑肥料”。这个实验的结果显示,游戏可能有利于与社会情绪有关的脑区的发展。
要是我问你,你觉得打闹游戏有什么好处,你可能第一反应就是,对身体有好处。没错,孩子在追逐、嬉闹、扭打中,能发现自己身体的力量,学会控制自己的肌肉运动,让动作更协调灵活。动物幼崽们通过打闹游戏,可以练习捕猎和应对攻击的技能。你的孩子不需要捕猎,但如果经常参加打闹游戏的话,体力和耐力能得到锻炼,对体育活动也更感兴趣。
那么,打打闹闹跟孩子的社会情绪发展会有什么关系呢?咱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那个幼儿园小朋友揪衣领摔倒的场景,你就明白了。
当蓝衣服小朋友衣领被后面的人抓住的时候,他需要迅速判断这是恶意的还是友善的,然后进行下一步处理。如果是恶意的,他可能要反击,或者逃跑,如果是友善的,他可以用类似的路数跟对方玩耍。他该怎么判断呢?人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表达情绪,他会看对方的表情和眼神,感受对方的力度大小,听对方的声音腔调……在一瞬间综合处理这些信息。这里,蓝衣服小朋友需要很强的识别情绪信号的能力。
当他判断出橙衣服小朋友是友善打闹的时候,就要用相应的方式去玩耍。他也要通过表情、动作、声音等表达自己愿意玩耍的倾向。这时候他要用上自己的情绪信号表达能力了。
除了情绪的解码和编码,在打闹游戏中,孩子们还要练习社会规则,比如轮流。如果一个人一直追,另一个人一直跑;或者一个人一直当小偷,另一个人总是当警察,这个游戏玩不了多久。在充满积极情绪的打闹游戏中,孩子们会自发地交换角色,合作互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要尝试不同的社交策略,并学习应对新情况,能锻炼解决社交问题的能力。
如果孩子完全不会打闹,会怎么样呢?科学家不能真的拿孩子来做实验,所以观察了动物的表现。他们发现,如果一个动物小时候完全被剥夺进行打闹游戏的机会,当它长大之后,遇到攻击的时候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没有威胁的时候它又反应过激。这意味着,它完全没有为成年时的竞争做好准备。
所以说,动物幼崽和人类孩子都天生会玩打闹游戏,这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一种生物本能。数据显示,一般来说,学龄前孩子的打闹游戏占总游戏行为的3%~5%;在7~11岁左右达到最高峰,打闹游戏占休闲活动的10%;再长大后打闹游戏又慢慢减少回落。
——魏坤琳《123 | 打打闹闹好处多》
洞察:强弱不同,激励不同
赛场上瞬息万变,没有绝对的强者,再强的队伍也有可能爆冷出局,而弱旅也有可能实现逆转。因此,微小的心理变化比如有一丝丝放弃的念头都会影响比赛结果。那么处于不同处境的队伍,他们的激励方式是否一样呢?美国《组织行为与人类决策过程》杂志的一篇文章认为,对于强队和弱队,教练的激励方式应该有所差别,即使他们的目标都是想要战胜对手,获得比赛胜利。对于强队来说,教练应该强调“我们绝不能输”,而对于弱队来说,教练应该多说“我们一定要赢”。
这其中的原因是,对强队来说,赢得比赛在预料之内,显得理所应当,不会得到太多关注和赞许。而一旦输了比赛则让人大跌眼镜,会引来人们的消极围观,甚至口诛笔伐。如此一来,对于强队而言,赢得比赛作为最低要求反而变成一种责任和义务。当赢得比赛不再是奋斗目标,而变成责任和义务时,人们就会关心万一没有完成义务会怎样,产生防备型关注。这也是为什么往届冠军常会被称为“卫冕冠军”,说明他们关注的焦点是防卫,而不是进取。相反,对弱队来说,输了比赛在预料之中,而赢得比赛则是超常发挥,能引来人们积极围观,带来大量的收益和机会。如此一来,对于弱队而言,获胜是他们能畅想的最美好的未来,是他们的理想。在理想的激励下,队员会关心如果赢得比赛会是什么样的荣光,产生进取型关注。
表面上看,这只有细微的差异。但如果教练在动员会上传递的信息与队员们的关注点一致,队员会觉得目标更重要,更加认可目标,并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实现目标。因此,对于强队来说,要强调避免输给对手;对于弱队来说,强调要实现逆袭,这样才更有激励作用。
——李翔知识内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