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知罪春秋晋国史话历史
晋国史话·第三辑(405)诸侯皆叛其五:戚邑问题与晋齐联姻

晋国史话·第三辑(405)诸侯皆叛其五:戚邑问题与晋齐联姻

作者: 逸川 | 来源:发表于2017-12-20 18:54 被阅读77次

戚邑问题


鲁、卫两国是齐、晋关系的关键节点,也是两国势力强弱的风向标。能够与鲁国达成共识,并向国际上——特别是对齐国——释放出晋国力撑鲁国的态度,便能有效地压制齐国反叛的企图。因此,此次韩起出行的目的地,除了鲁国,还有一个不得不关注的焦点,便是处在晋、齐之间的卫国。

韩起访为的具体事务《左传》中并没有交代,但如果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话,就会发现,此时的晋、卫之间还有一桩悬案,那便是孙林父叛逃带来的戚邑归属问题。

早先孙林父驱逐卫献公,以臣逐君可谓是悖逆礼制大逆不道。然而作为盟主的晋国,不仅不能为卫献公讨回公道,反而一直袒护孙林父。即便是在卫献公回国复位后,晋国的政策仍然没有转向的迹象,甚至变本加厉,为孙林父占取了卫国西部的六十座城邑。

此后的几年间,由于晋国一直忙于弭兵事务,后来晋国的执政赵武又浑浑噩噩不理政事,这件事情也就一直悬而未决。等到韩起执政,为了缓和两国关系,归还戚邑便是迫在眉睫的急务,这或许也是韩起到访卫国的真正目的。

然而,解铃还须系铃人,韩起与卫国君臣就此事交换了意见,但真正要解决问题还需要仰仗其始作俑者——范氏——的支持。

戚邑问题是范鞅的父亲范匄执政时的遗产,孙林父也是范氏一力要保护的人,若范氏不肯松口,韩起即便是跑断了腿也不会有实质的进展。可问题是,范鞅在国际事务中一直以贪婪著称,让他把这块吃下去的肉吐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是一场漫长的博弈过程,一直到韩起访卫五年后,才出现了转机。当年卫襄公去世,其子灵公元继位。据说有人找到了范鞅,跟他说道:“卫国对晋国一直很恭敬,但晋国对其却不加礼遇,包庇他的叛臣而占取他的土地,因此卫国才有了二心。兄弟不和睦,互相不亲善,其他的人自然也就会疏远我们了。现在卫国新君继位,如果我们不趁机拉拢与卫国的关系,卫国必然会越走越远,倒不如趁吊丧的机会将戚邑归还给卫国。只要稳固了与卫国的关系,再去拉拢其他诸侯就容易了。”

范鞅似乎也感受到了诸侯的不满情绪,于是便找到韩起,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韩起听了大喜过望,表示自己完全赞同范鞅的看法,当即就让范鞅去卫国吊丧,并主持戚邑交接的事宜。

韩起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并没有急在一时,而是静静地等待着机会。到卫襄公去世的时候,他也没有亲自出马,而使派了一个身份不明的人去给范鞅提建议,然后让范鞅自己提出归还土地。这样下来,既给足了范鞅面子,也顺利地将日渐紧张的晋卫关系暂时缓和了下来,可谓一举两得。这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被人认为是懦弱的韩起,在处理事务时所展现出的圆滑和心机。

晋齐联姻


韩起出访的重头戏是对齐国的访问。在齐国的具体日程,史料中并未详述,但从后文来看,其主要目的是为两国建立姻亲关系。

齐国自晋平公继位以来,一直有与晋国争雄的野心。但苦于国内混乱不休,连番内乱,甚至几任国君都成了内乱中的冤魂,因此一直都未能与晋国争雄。

但自崔杼和庆封被灭后,齐国的内政渐渐为陈氏所掌握,国内政局渐趋平稳。在陈无宇的有意放纵之下,大权渐渐旁落的齐景公便想从中原事务中寻找安慰,其争霸之心也有所抬头。韩起在鲁国时季孙宿的表现,恐怕就是因为鲁国受到了齐国不少的压力。因此如何压制齐国,就成了韩起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以韩起一向温和的执政风格,联姻自然是他的首选。

因此韩起首先与齐国就联姻问题达成了共识,在他回国后不久,就自己的儿子韩须,到齐国去为平公迎娶齐女少姜,齐国则派实权派的陈无宇致送少姜入晋。但就在两国建立友好关系的节骨眼上,晋平公竟然发飙了。因为陈无宇不是卿,晋平公认为齐国怠慢,不遵守礼仪,就派人在中都(榆次或介休附近)将其抓了起来。

少姜嫁到晋国后替陈无宇说情,她指出了当时所奉行的一项规则——“送从逆班”——送亲的人与迎亲的人地位相同,这是国际惯例。齐国因为畏惧晋国,因此还提高了规格,怎么反而还不满意了呢?从后来叔向的话中我们也得知,晋国派公族韩须迎亲,齐国派上大夫陈无宇送亲,其规格显然是提高了。而且齐国的体制与晋国不同,虽然名义上有两卿,但实权往往掌握在大夫手中。比如之前的崔杼、庆封,以及如今派来的陈无宇,他们都没有卿的名义,但却牢牢执掌着齐国的权柄,是当之无愧的实权派。

但晋平公似乎不为所动,一直到半年后,刚刚嫁到晋国的少姜去世了,陈无宇仍然没有获得自由。后来叔向劝谏晋平公说:“我们自己不恭敬,反而把齐国使者抓起来,处事如此偏颇,还怎么做诸侯盟主呢?”晋平公这个时候耳根子才突然软下来,于当年十月释放陈无宇。

这段记录后来被用作印证晋平公昏庸的呈堂证供,但我们也知道,晋平公的叛逆,是为了宣泄对六卿的不满而有意表现出来的。尽管韩起的辛劳是为了恢复晋国的霸权地位,但对于晋平公来说似乎毫无意义。因为在他的眼中,出自公族的韩起与其他的五卿乃是一丘之貉,不管他们做什么,都不可能是为公室着想。

这种叛逆的确也有些过分了,晋平公时期的晋国,六卿侵逼公室是不争的事实,但还远未到不可挽回的地步。至少晋平公的处境并不比鲁、郑、齐等国公室的处境更差,晋平公如此自暴自弃,在不断侵蚀公室权威的同时,更是让四处奔波的韩起很是难堪。

在晋平公上演了这样一出闹剧之后,韩起不得不出面收场,努力弥合因扣留陈无宇造成的外交危机。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陈无宇是一个心机莫测的政客,他被晋国扣留数月,不但没有因此而生气,反而又嘱咐齐景公派晏婴出访晋国,以极其谦和的语气,请求为晋平公再续良缘。

对于齐国的请求,韩起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因此很是爽快地就答应了。不仅如此,韩起还亲自到齐国去迎娶齐女,以示对两国关系的重视。

在迎亲时发生了一个插曲,公孙虿(子尾)看到少姜在晋国受宠,便想借此巴结晋国,于是就来了一手狸猫换太子,让自己的女儿与晋国结亲,而本来要和亲的公女则另嫁他人。

有人将此事告知了韩起,不料韩起却无动于衷,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道:“我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搞好与齐国的关系,目的达到就可以了。若是刻意追究这些细枝末节,得罪了齐国的权臣,岂不是舍本逐末了吗?”

韩起本着务实主义的政治原则,对于齐国宗女换公女之事不予追究,是因为他明白,以臣欺君已经是当时的政治潮流。韩起不是如叔向、孔子那样的理想主义者,因此对于已经无法恢复的礼仪不会特别追究,他不会去做悖逆趋势的无用之功。枝节上发生的错漏,只要不影响主要目的的达成,就都是可以容忍的。

《晋国史话》第三辑 / 逸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晋国史话·第三辑(405)诸侯皆叛其五:戚邑问题与晋齐联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gcn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