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夫妻离别,一个闺中独守,思念期盼,一个远在天涯,死生未卜。在断了联系的时空中他们用炽热真挚的情感演绎着一首又一首执著而悲伤的爱情恋歌。
人的一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在这一生当中,却唯有一个情字难解,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同样,也正因为有情才感人,那些个闪着熠熠光辉的句子,在千年后,仍然让我们可以触摸到她的温度,感同深受。征夫有泪,室家有情,役夫离妇之思,将相思之情写得深挚且浓。比如“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断肠白频洲”;比如“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卫国,这是一个雨后初晴的日子,盈盈的秋水泛着浅浅的波光,青翠的榆树在微风中沙沙作响。树荫下的阳光被剪得细细碎碎。一个女子蓬头倚楼远望,在她的眼中,是他的丈夫那日出征时的情景,他高大健壮的身躯手执殳,气宇轩昂的走在队伍的最前面。那是他最爱的人啊,是她最自豪的人啊,看着他渐行渐远的脚步,她知道,此后的时日,便是日日的思念了。亲爱的人啊,自你走后,我已无心梳洗,任头发蓬乱如草。不是我不梳洗,只是梳洗给谁看呢?绵绵的阴雨终于结束了,可是我思念的人啊你到底什么时候回来?雨天时倚门远望,晴天时倚门远望,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虽然此时阳光明媚,可我的心里却是思念成疾。她叹了口气,转头看到那檐前在风中摇曳的蒿草,心里想:若这世间有一种草,吃了可以让人忘掉所有的烦恼,应该多好啊?可是她转念又一想,我真的愿意忘记吗?当然不,我宁愿相思成疾也不愿意忘记你的!她望着远方在天际间悠悠飘荡的白云,任两行清泪在脸颊上流淌,情动于中而歌以咏之: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伯兮》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首民歌。卫本是西周时代武王之康叔的封地,原先建都于河南朝歌一带(今河南淇县),紧傍淇水。“伯”本是兄弟间排行的第一位,也就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无论任何年代,战争都是不可避免的,战争会破坏很多东西,而它首先破坏的是我们的家庭生活。斯人尚未走到战场,他们的室家已经开始在孤独与恐惧中度日了。她们的心中永远都是不安和忧虑的。等待---几乎成为她们生活中唯一的内容。
诗首章写一个女子用自豪的口吻在夸耀自己的丈夫:我的丈夫他长得英武伟岸,是卫国的豪杰,他非常勇敢,手拿长矛,英姿昂然走在出征队伍的最前列,充当了君王的先锋。在女子的脑海中,她日思夜想的丈夫的形象呼之欲出了。
二章,语气由骄傲自豪转为销魂痛骨的思念。描写自从丈夫走后,自己日日为思念所苦,她再也无心打扮自己,心中满溢的哀伤,任由头发零乱得像一蓬草。为什么不打扮呢?女为悦己者容,既然悦己者不在,又打扮给谁看呢?表明她对异性的封闭,也即表明她对丈夫的忠贞。也许这举止还有另一层的意思。在古代,妇女是不能上战场的,因此妻子对从军的丈夫的忠贞,实则间接表现了对于国家的忠贞。二章没有一个字叙述相思,可相思之情却溢于言表,呼之欲出了。
第三章绵绵的阴雨结束了,太阳出来了,我思念的人啊?你何时归来?雨天时倚门远望,晴天时倚门远望,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虽然此时阳光明媚,可我的心里却是思念成疾。女子因相思成疾而黯然神伤与阳光的明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读到此处,不尽为她的境遇而神伤。思夫之切,在期待与失望的交替之中相思成疾,这种欲寄无寄的炽热的感情,唯清泪千行怎不湿衣?
第四章写女子为了缓解心中的相思而发出的感叹!这世上到底有没有忘忧草呢?也许只是传说而已,其实就算真的有忘忧草,我想这女子又怎么会愿意食谖草而忘记自己的丈夫呢?我想她宁可相思成疾,也愿意自己的丈夫永远的活在她的心中吧!一句愿言思伯,使我心痗。女子在思念之中的痛苦的心情,这种欲罢不能的相思。是多么的真挚,多么的痛心,多么的无奈啊!
一首好的诗作必须要有感情,我们在感动别人之时,最先感动的就是自己。在艺术构思上,全诗采用赋法,边叙事,边抒情。作者从思夫--到思丈夫出征----思夫情切---思夫之痛。紧扣一个“思”字,由思夫而无心梳妆到因思夫而头痛,进而再由头痛到因思夫而患了心病,从而呈现出一种抑扬顿挫的跌宕之势。描述步步细致,感情层层加深,情节层层推展,主人公的内心冲突以及冲突的辗转递升,既脉络清晰,又符合人物的心理逻辑,使人物形象具有饱满的精神内涵,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卫风·伯兮》一诗对后世文学创作有深远的影响。诗中的“自伯之东,首如飞蓬”二句,后来成为中国古代情诗典型的表达方法。由于《卫风·伯兮》所涉及的那种社会背景在中国历史上是长期存在的,所以此诗的感情表现也就成为后世同类型诗歌的典范。
![](https://img.haomeiwen.com/i25690699/08930fcd3640873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