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3-12 一百六十六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7.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语音整理
《易经》是上古时期用来占卜的书,其中卦辞和爻辞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据说是周文王所作。而《易传》据说是孔子的作品,是专门用来注解《易经》的。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明确的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意思是说,孔子晚年时候非常喜欢钻研《易经》,并且详细地注解了《彖》传、《系》传、《象》传、《说卦》传、《文言》传。他读《易》用功到什么程度呢?“韦编三绝”,“韦编”就是把竹简穿起来的牛皮条。由于他经常翻阅,这个牛皮条就断了很多次。在学习《易》以后,他对自己的经历加以总结:如果再多给我几年时间,我对《易经》能更充分的掌握和理解,这样的话呢,我这一7.17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易经》是上古时期用来占卜的书,其中卦辞和爻辞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据说是周文王所作。而《易传》据说是孔子的作品,是专门用来注解《易经》的。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明确的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意思是说,孔子晚年时候非常喜欢钻研《易经》,并且详细地注解了《彖》传、《系》传、《象》传、《说卦》传、《文言》传。他读《易》用功到什么程度呢?“韦编三绝”,“韦编”就是把竹简穿起来的牛皮条。由于他经常翻阅,这个牛皮条就断了很多次。在学习《易》以后,他对自己的经历加以总结:如果再多给我几年时间,我对《易经》能更充分的掌握和理解,这样的话呢,我这一生就不会有什么大的过失了。孔子说这话的时候差不多70岁了,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学《易》太晚了,如果从50岁就开始学习,多学几年,那可能对于《易》会有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
类似的记载还出现在长沙马王堆的《帛书》,说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就是说孔子晚年学《易》的时候,非常投入,《易》这本书是随身携带,随时翻阅的,这样的记载印证了司马迁的说法。
孔子为什么要到晚年才学《易》呢?在《系辞》传中已经说的很清楚,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就是说,读这本书,学习者要有足够的人生的阅历,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如果不是达到一定的年龄,很难把这本书读懂读透。
我们知道,《易》它确实可以用来占卜,但是它并不仅仅是一部专门用来占卜的书,而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哲学著作。儒家把它列为五经之首,官方不断拔高他的哲学理论高度,尤其是在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已经成为治国理政的一个主流思想。而民间则是不断地发挥它的占卜功能,所以这个《易》就变得越来越神秘。
我们回到文本上来看。“加我数年”,如果再给我几年时间。这个“加”是个通假字,通“假”,给予的意思,表示一种假设关系。“五十以学《易》,这个《易》说的是《周易》,“周”就是周朝。实际上呢,夏代也有自己的《易》,叫《连山》;商朝也有自己的《易》,叫《归藏》。只不过《连山》和《归藏》今天基本上都不可见。
生就不会有什么大的过失了。孔子说这话的时候差不多70岁了,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学《易》太晚了,如果从50岁就开始学习,多学几年,那可能对于《易》会有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
类似的记载还出现在长沙马王堆的《帛书》,说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就是说孔子晚年学《易》的时候,非常投入,《易》这本书是随身携带,随时翻阅的,这样的记载印证了司马迁的说法。
孔子为什么要到晚年才学《易》呢?在《系辞》传中已经说的很清楚,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就是说,读这本书,学习者要有足够的人生的阅历,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如果不是达到一定的年龄,很难把这本书读懂读透。
我们知道,《易》它确实可以用来占卜,但是它并不仅仅是一部专门用来占卜的书,而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哲学著作。儒家把它列为五经之首,官方不断拔高他的哲学理论高度,尤其是在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已经成为治国理政的一个主流思想。而民间则是不断地发挥它的占卜功能,所以这个《易》就变得越来越神秘。
我们回到文本上来看。“加我数年”,如果再给我几年时间。这个“加”是个通假字,通“假”,给予的意思,表示一种假设关系。“五十以学《易》,这个《易》说的是《周易》,“周”就是周朝。实际上呢,夏代也有自己的《易》,叫《连山》;商朝也有自己的《易》,叫《归藏》。只不过《连山》和《归藏》今天基本上都不可见。
所以我们今天说的《易经》,一般就是指《周易》。
夫子在这里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言之意下,孔子在50岁的时候还没有学到《易》。因为在他年富力强的大部分时间,忙于周游列国,宣传推广他的治国理论。经过长时间的奔波以后,他并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我们知道其结局就是“惶惶如丧家之犬”,又重新回到鲁国。这个时候他年事已高,在看到了《易》以后,才发现其理至真,其意至深,包罗万象。由此,他认为,如果自己一生重新来过,他会早早地学习《易》来减少前面的过失。实际上他可能认为周游列国那么长时间,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如果早一点学到《易》,能够预测到自己这样的一个结局,可能会换一种新的活法,也许就会少走很多弯路,说不定还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李零讲解
这段话很有名。学者推测,它是孔子47岁以后、50岁以前讲的话。《易》在古代是传天数的。我在前面讲过,孔子可能是在这段时间学《易》,然后出仕。他是学《易》后才出仕。所谓“五十而知天命”,可能与此有关(《为政》2.4)。
“加我数年”,《史记·孔子世家》《风俗通义·穷通》引均作“假我数年”,加、假可以通假,似以作“假”为是。
过去,学者怀疑,“五十以学《易》”不可靠,原因是,司马迁说,“孔子晚而喜《易》”(《史记·孔子世家》)。50岁,怎么可以说“晚”?他们认为,孔子学《易》,当是孔子生命的最后几年,即孔子自卫返鲁之后那一阵儿,学《易》当在70岁。但问题是,司马迁讲完这一句,引用的正是《论语》此章,此章讲得很清楚,孔子是“五十以学《易》”。如果要把此说取消,必须改原文。例如朱熹从刘聘君说,把“五十”改成“卒”,意思就变了,等于说终于学《易》。还有清惠栋把“五十”改为“七十”(据王肃《诗传》),或把后两句读成“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据《鲁论》)。这些都是曲说。
今天,五十不算老,但孔子的时代,已经是晚年。
孔子“五十以学《易》”,“五十而知天命”,两个“五十”,不是巧合。我们要知道,古人知天命,主要靠数术;孔子知天命,主要靠学《易》。古人好言天道,孔子不能离开当时的思想环境,但他关心的不是天道本身,而是命运如何。“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使李将军遇高皇帝”,关键是遇不遇。汉儒谈天说易,讲天人之际,关心的也是国家命运。
孔子学《易》,是为了知命,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出来做官。
钱穆解译
〔解〕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古者养老之礼以五十始,五十以前未老,尚可学,故曰:“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如孔子不知老之将至,如卫武公耄而好学,此非常例。加,或作假。孔子为此语,当在年未五十时。又孔子四十以后,阳货欲强孔子仕,孔子拒之,因谓如能再假我数年,学至于五十,此后出仕,庶可无大过。
或以五十作“卒”,今不从。
亦可以无大过矣:此“亦”字《古文论语》作“易”,指《周易》,连上句读。然何以读《易》始可无过,又何必五十始学《易》?孔子常以《诗》、《书》、《礼》、《乐》教,何以独不以《易》教?此等皆当另作详解。今从《鲁论》作亦。
〔译〕
先生说:“再假我几年,让我学到五十岁,庶可不致有大过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