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的5岁生日,意味着我作为一名母亲已满5年了。
朋友们常称赞我是顶有耐心的妈妈。平日里亲子关系互动良好,她也比以往主动大胆,善于表达,算是我的一点小成就吧。但若追溯起来,我曾是很不合格的母亲。
生娃问题提上日程时,曾一度希望“丁克”,悬而未决想拖拖再说时,小生命不期而至。同事纷纷道“恭喜啊!”,我只觉得苦闷,仿佛是被强加了的任务,打乱了计划,还无法推脱。
消极情绪持续很久,从怀孕到K几个月大,这期间,我不可谓不尽“责”,却没有发自内心的幸福感,没有所谓的“母爱”。
她现在偶尔问起,“妈妈,我以前在你肚子里,你有没有唱歌给我听?”我常红了脸,嗫嚅着说不出口……因为一次也没有。
不管我是否有“心”,日夜的贴心相伴是真实的,她依恋着我;而我每天听她吱吱呀呀,看她粉嫩的脸和黑亮的眸,终于一点点,实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统一。
我是多么后知后觉的母亲啊!
反观现在,倒是每天甜言蜜语、拥抱亲吻、故事歌曲游戏轮番轰炸,要多甜腻有多甜腻。喜欢在她睡下,支起胳膊侧卧端详她的脸,再忍不住亲亲。
她断然想不到自己当初曾受的“冷遇”吧。我索性在此坦白吧,猜想等她长大后看到这段文字,会大度的对我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吐舌)
我的久久未能进入角色,一是为心理上尚未准备好,二则为她是女孩。
某次产检的彩超,看ta闭着眼的样子,像极了男孩;产房里的那一声啼哭,嗓音也不是细柔的腔调。内心里期望也早就认定了ta是男孩,打定主意以后培养一名男子汉出来,长大后生的伟岸帅气,伴我左右,岂不乐哉?
但我还是追问了一句,“男孩女孩?”医生回答,“是个姑娘。”瞬间如梦幻泡影。
某人笑我,“我觉得女孩挺好,你怎么比我还重男轻女?”我默不作声,心里想,恰恰相反。
除了以后被两个男人宠爱的私心,失落更多源于我一向认为女孩普遍比男孩优秀,但无论怎样优秀,进入职场及婚姻后,却不可避免的遭遇更多限制。
虽不乏事业、生活双丰收的女人,然而概率上远低于同等水平的男性,付出的也要更多。我虽算不上多么优秀,好歹也是名校硕士生,还不是跟着某人屁颠屁颠辗转到这以前打死也没想过会来的陌生城市?
待有了娃,限制就更普遍了。男女原本生理和情感需求不同,人格平等当然不代表分工的完全相同,为了家庭美满幸福,各司其责、分工合作本无可厚非。但君不见满屏的“隐性单亲妈妈”、“丧偶式婚姻”,男人只需赚钱,女人不仅赚钱,还得上顾老、下养小,兼着修炼容貌性情……
有工作的,要努力平衡工作和陪娃;全职在家的太太们,则往往焦灼于与丈夫在社会地位、经济能力上的“剪刀差”。若遇人不淑的,有朝一日糟糠之妻被下堂,也断然不会因其对家庭的付出,而自动获得勋章的一半的。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深深的失落背后是深深的心疼,唯有加倍爱她,帮助她“快乐”的“成长”为她自己,才可稍慰我心。
我能做些什么呢?
1.阅读的习惯
从K一岁多开始,每晚的睡前故事雷打不动。遇到特别喜欢的,她会连续几个晚上要求重复讲,心底恨恨的恨不得录了音放给她听。但收音机里的声音再动听,父母的怀抱和声音都是最温暖而无可替代的,——得,那就坚持吧!
渐渐的,她听故事时会指着某些字问我“这是什么字?”,三岁左右发现她自己可以读很多小故事了,心里着实有点惊喜。暑假时一个人在家,还要上班,便把她托管到小区一全职妈妈家。接的时候这位妈妈惊呼,“你家k竟然认得书上90%的字呢!”,说她家同龄的女儿,基本还一字不识。
我没有对比过,不知道这个年龄该认多少字,多少算多,多少算少,也没有刻意要求过她识字。在我看来,阅读是个好习惯,她要有,就这么简单。
但一个好习惯总会附带着惊喜和收获,这个我是肯定的。
2.不随便“指手画脚”
教育的理论很多,但我以为,很多时候只要掌握了基本的理念,加上一颗感同身受爱他们的心,那些理论的具体内容便能“无师自通”,这便是“爱是最好的教育”的注解把。
孩子是自然之子,他们有内在的力量指引去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家长们往往以“教育者”自居,殊不知对幼儿来说,允许他们顺应自己的天性,适当的加以指点引导才是他们需要的。
K小时候经常往家里检各类小石头、树枝树叶等,喜欢就捡嘛;晚饭好了,动画片还没结束?何妨大人先吃,让她一集看完再吃,晚吃一点没什么大不了。
坚持认为,让他们保持专注完成一件事很重要,哪怕是“看动画片”这样的事。
3.坚持讲道理
很多人爱说“孩子不懂事”,果真如此吗?对K我基本都是讲道理,截止到目前,自我感觉还是比较良好的。民主多了,偶尔发个脾气也更镇得住,哈哈。
出于安全或礼貌,父母对幼小的孩子都会提出要求,告诫哪些事情不能做,为什么不能做呢?却没说清楚,不好说清楚的也没有演示出来,孩子便一直懵懵懂懂。
可能是我自己有“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的习惯,要求她时便喜欢把“不能”的道理以她能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说清楚。实在不听便只能“专制了”,比如要求关电视无果,有时会直接过去扛到一边,亲亲脸颊,“我可爱宝宝的小眼睛都累了,快让他们休息一下吧~”
种瓜得瓜,讲道理的父母往往收获讲道理的宝宝,相比简单粗暴的“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娓娓道来的讲道理或有趣的演示,本身何尝不是一种积极的亲子互动?
TA感受到平缓语气中的关爱才更愿意接受你的建议。相反,强硬的“禁止”、“命令”包含着的不信任和霸道,他们同样察觉的到。
讲道理的宝宝更容易理解和配合他人。一次我们等开锁的师傅,我念叨“怎么还没来?”,她接过话,“可能他路上堵车了,也可能找错路了吧~”。
还有暑假那次,凌晨四点我去接站,她则自愿选择独自在家睡觉,我理解为是我们之间的日常互动方式使她具有了足够的信任和安全感的结果。
4.情绪要“疏”而非“堵”
即使一些看起来“不讲道理”的举动,若能站在他们的角度,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比如K曾经见我抱别的小朋友就会不开心,也听同事描述过类似情形,“好小气啊!”,同事评价她的娃。
何小气之有呢?我始终相信,他们没有无缘无故的情绪,任何情绪波动的背后都有他们的小心思。当他们犹犹豫豫、欲言又止、娇羞扭捏时,不要指责,不要批评,不要贴标签,耐心找到那个小心思,开解了便好。
她的不开心发生了几次,最后一次时,她伏在我肩上,轻轻啜泣,——不得不说,我太循循善诱了,轻拍着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婉转又温油,终于让她说出了心声,--------担心我抱了别家宝贝,便不爱她了。
我的傻孩子!我坦诚相告,“每个人都有最爱自己的爸爸妈妈,你是我的宝贝,永远都是,哪怕有时会淘气,爸爸妈妈也永远爱你,怎会会抱了别人就不爱你了呢?”她便从此安了心。
忽然觉得,女人骨子里何尝不是那个孩子?
有时发脾气、胡闹任性,所寻求的也是那份独属于自己的确定的爱吧。只是索爱的一方不比孩子坦诚,却更骄傲,经济独立的更容易在失望之余口是心非逞强,“姐不稀罕!”;另一方呢,依旧漫不经心,只道“女人心,海底针”,左猜右猜猜不出来,就由之任之了。
偶尔反思自己的爱他,不若爱她……转念却是,“哼,他为什么不如我这般想呢!”,秒回死胡同。
理智的说,任何关系,情绪对抗都是要不得的,有对抗就没有沟通。
难题在于,借用友人的话,亲密关系中往往都爱做“孩子”,而没人愿做“大人”,或一方只做“孩子”总长不大,“大人”也难免急躁。
5.让“想要的”自然的发生
为人父母者可以借鉴别人的育儿思路或理念,但归根结底这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远不是几个理论就能囊括的。
ta是怎样的性情?你看重哪些品质?如何让ta拥有持久快乐的能力?……所有这些掺杂在一起,渗透于你的一言一行中。
人生说短也长,借用简书的话,“你一定要努力,但千万别着急。”
“努力”是对父母而言,用心观察,暖心相伴,帮助ta扬长避短挖掘优势,引导ta乐观积极开放勇敢;“着急”则指我们对孩子的态度。尤其当其表现不是理想中的样子,该怎么引导纠正只管去做,不必言必称,“这都是为了你好啊!”,紧张焦灼的情绪反而助长挫败感。
“快乐的童年”不代表不学无术,胡吃海玩,学习本身完全可以变得更有趣味,尤其在幼儿阶段。k不就是在如痴如醉的阅读中学会了识字,讲故事吗?
无意间发现她动作协调性不够好,而她对跳舞并不感冒,我就想办法把她诱进舞房,再各种正强化,慢慢的,得到老师几次表扬,兴趣便多了,轮滑也是。
很多时候,信心和兴趣来自成就感,大人儿童无不适用。
只遗憾,从小数理化白痴,没法在这方面发挥。现在捶胸顿足悔恨的泪,都是年轻时偷的懒啊!
但我仍希望,自己竭尽所能,帮助她避免或克服局限,能力的局限,和思维的局限,选择适合的兴趣班是个不错的补充,我也得不断成长才行。
说到这,不禁懊恼起自己的不够优秀来,以致没有任性的时间和金钱带她去多多体验,一阵悲桑~
就酱吧,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小人儿,和自己。爱你,喜欢和你一起成长。
2016.1.18于武汉
后注:谁能说出题目致敬了哪位作家的哪篇文章,红包有赏~
网友评论
我家宝贝也一样,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