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范围内,文学界因一部小说而闹起的世界风波,非《撒旦诗篇》莫属了。风波在这些年虽然平息了,但并没有完全过去,作者亲自点燃的熊熊烈火,随时有可能把他自己烧成灰烬。
《撒旦诗篇》是英国作家、印度人萨尔曼·拉什迪的长篇小说。
拉什迪1947年出生于印度孟买一个富有的穆斯林家庭。从他懂事开始,就自作主张脱离了伊斯兰教,被父亲斥为“逆子”。他18多移居英国,1968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历史系。在英国读书期间,他阅读了大量被伊斯兰教禁止的书籍,并以令穆斯林深感不安的方式,开始了对伊斯兰教史及先知穆罕默德的研究。
拉什迪本来就属于不习惯循规蹈矩、平平淡淡过日子的人,在文学创作上,拉什迪喜欢轰动效应,他宁可让人责难、咒骂,也不喜欢作品平平淡淡问世。但是,这一次拉什迪低估了玩火可能导致的可怕后果。
1987年,拉什迪完成了《撒旦诗篇》的创作。这是一部幻想小说,读者在理解它的时候自然应将故事纯属虚构当做重要的前提加以考虑,但拉什迪曾在表述他的创作观时说过:
“我写作:因为我爱虚构,好撒谎。这正是体现了最奇妙的反论:借以非真实揭示出真理的线索来。”(《世界100位作家谈写作》第7页)那么,《撒旦诗篇》又想以“非真实”揭示出什么样的“真理线索”呢?这不能不使读者疑窦丛生。
我们先来看看小说故事都讲了些什么:
由于恐怖分子的破坏,一架客机在英吉利海峡上空被炸坠毁。可机上意外地有两位乘客幸存,他们是印度演员吉布里尔和查姆扎。他们获得了“再生”:吉布里尔伴有一个神圣的光环,并梦见自己成了天使哲布勒伊来(伊斯兰教的四大天使之一)的化身,而查姆扎则头上长角、脚上生爪,变成了魔鬼。身份虽以确定,但谁善谁恶却难以分清。两人离开受难地来到社会,由此引出了一个又一个离奇的故事。
这部小说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的舞台,既有现代化都市伦敦,又有中古阿拉伯半岛上的大沙漠—那里曾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
演员们在梦幻中遇见一位叫穆罕默德·麦享德的商人,他受主的启示成了先知,到某城创立了一种宗教。这位先知从欺诈到淫乱,无恶不作。他居然在经书中塞进魔鬼撒旦的言论来作为信徒行动的准则。他的一个追随者——来自波斯的游民萨尔曼逐渐认识到麦享德不过是个有魅力的骗子。
倘若从这些情节中抽象出具有一定深度内涵的主题,似乎也不困难:作者通过寓言故事探讨善与恶这个永恒的人类主题。但这部小说显而易见是不尊重伊斯兰文化。
小说里涉及的关于那个与伊斯兰教极为相似的宗教产生过程的描写尤其引人注目,而拉什迪偏偏把它写成魔鬼的宗教。这些描写是通过吉布里尔的梦境呈现的,这十分明显是源自伊斯兰教经典中记载的穆罕默德生平史料。拉什迪对这些史料加工后,编入了小说情节,并且渗入了不太恭敬的性爱、插科打浑及政治方面的内容。小说中那个作为宗教创始地的城市成了妓女的天下,而麦享德以传教的经书中也充满了邪恶的字句。12个妓女利用麦享德妻妾的身份大赚其钱,这些妓女个个都与伊斯兰教先知的妻室同名。
《撤旦诗篇》一出版,立即遭到了伊斯兰世界的强烈谴责和抵制,40多个国家禁止它在本国出版发行,许多国家的穆斯林举行了抗议和游行示威。在穆斯林看来,拉什迪的罪过是不可饶恕的,依照伊斯兰教规,侮辱先知必须以死赎罪,而拉什迪不仅侮辱了先知,还亵渎了圣城和《古兰经》,更是十恶不赦!
可是,拉什迪已脱离了伊斯兰教,又加入了英国国籍,似乎伊斯兰教规奈何不了他。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1989年2月14日,伊朗广播电台播放了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的“判决令”,宣布对拉什迪处以死刑。悬赏两亿里亚尔(260万美元)要拉什迪的“人头”。几天后拉什迪公开表示了道歉,但霍梅尼坚持永远不能原谅,同时把悬赏金提升到了500万美元。到了这种时候,伊朗的狂热分子穿起裹尸布,要求组成敢死队去执行这一任务,伊朗革命卫队也发誓要杀死拉什迪。不少国家的伊斯兰也积极响应,都做好了流血的准备。当时伦敦有消息说,由巴基斯坦和其他穆斯林国家派出的敢死队已秘密潜入伦敦,拉什迪只好接受英国政府提供的特别武装警察的保护。时间过去了几年,霍梅尼去世后,事态仍没有改变,拉什迪只好东躲西藏,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
与此同时,由“判决令”引起的国际外交风波也很不平静。英国指责霍梅尼宣判一个英国公民的死刑违背了国际准则,遂会同欧洲共同体成员国一起撤回了驻伊朗大使,3月7日,伊朗正式宣布断绝与英国的外交关系。其他西方国家也都做出了强硬反应,认为伊朗为一部书的错误公然下令处决一个外国人,是对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挑战。一些国家政府还向联合回安理会提出讨论《撒旦诗篇》事件,但安理会拒绝为此事召开会议或发表任何正式声明。
在《撒旦诗篇》事件中,还发生了书店被烧,译者被刺,出版商遭枪击等等事件,直到1998年,伊朗主动改变外交策略,事件才出现了转机。
就整个事件而言,拉什迪置众多伊斯兰教信徒的宗教感情于不顾,而去追求轰动效应,显然是错误的。这种轻率乃至轻佻地处理至今仍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显然是不可取的。所以,身为作家应对各种文化都保持敬畏的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