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刊】
前几天有位朋友来找我聊闲天,主要围绕自家孩子。她总结,她自己很容易对孩子说“反话”。例如,如果孩子跟她说,今天想吃两个冰淇淋。她即使很反对,也会说:“你吃啊!拉肚子别怪我。”所以,实际上她是不同意孩子吃太多冰的东西的。
她家孩子呢?明知妈妈不允许,也会先问问。仔细观察妈妈的脸色,再思考是否有机会可以吃两个冰淇淋。
我认为小朋友有这种机灵劲儿,是很聪明的。最起码知道找机会为自己谋“福利”。朋友跟我说这个故事却是在反思,她觉得不应该跟孩子说反话。
我想想,觉得不能一概而论。
我是个“耿直”的妈妈,脑筋少转弯,所以对待小朋友也总是有一说一,就事论事。有时候反倒是自家小朋友心血来潮,故意说反话逗逗我,我也是一本正经的认真应对,甚至是后知后觉她在逗我。
我觉得小朋友提出的想法意见,我们大人都应该正面对待,尊重孩子的想法,给他们足够的话语权。条件允许的话,各自追求公平公正,各执己见争个高下也没什么不好。事后好好修复关系就行。
但随之而来的bug也很明显,我家小朋友主意大,认定的事情十头牛都拉不回来,脾气跟我一样臭。绝不讨饶的后果肯定是自己“吃闷亏”。
所以,我跟我家小朋友一旦矛盾升级,一定是大动干戈弄得全家鸡飞狗跳的。由于我一定不会让着她,朋友和家人常常说我:我给了小朋友太多话语权,明明是当了妈妈的人,却分毫不让着自家小朋友。
我一个大人跟孩子争什么?当然这是我的问题,我承接不住小朋友的情绪时,我就会生气。
我知道跟小朋友的这种相处模式是需要做出调整的,但作为母亲,我必然是要“先退一步”的。
不过,我还是认为跟小朋友“计较”也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最起码我尊重孩子,我也需要孩子平等对待我。
打个比方,我跟小朋友玩游戏,我是不允许她反悔、耍赖、作弊的。这是我的原则,如果她违反,我就不玩了。怎么闹都没用,有时闹得太厉害,我就暴怒,至不至于胖揍一顿,但说出来的话是非常伤人的。我用语言攻击自然不对,但是我要求公平是没问题的。我有权利拒绝跟小朋友玩,所以我常对她说 “你可以做你的选择,但你不能决定我的选择。”而我家小朋友也逐渐适应了我的做法,她知道对我撒泼、耍赖没什么用处。
我一般是直接反馈孩子的问题和要求,所以,我不知道应该怎么理解说反话这件事情。
在我看来,朋友家的小孩性格“随和”很多,大人说的话,先分析一下,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就行。不行也还有下次嘛!
但朋友认为,无论如何对孩子说反话,是很伤害孩子的。她觉得说反话是一种语言暴力,严重的话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她举了个学校的例子,有位老师说,“你们接着吵,我看你们能吵多久。今天大家都不要想着能按时放学就是了。”小孩回家跟妈妈聊起这事,“老师说的肯定是反话,她说完我们就不吵了,而且我们是按时放学的。”这位朋友的意思,大概是说老师应该换个角度,换个更好的方法让孩子们进入状态。
我对老师的话,有另外一翻理解。
这话听着没毛病啊,这不就是简简单单,效果好的表达吗?虽然不一定是最合适的表达,但应该是当下最适合的表达。管理一个班多达50位以上的孩子,已经非常考验正常人的耐心了,更不提现在的老师相比其他职业,工作量更大,责任更更多。
我虽不是老师,但是光想想YQ期间,老师们配合ZF的各种检查、通知,就能知道一二。
如果是学龄前儿童,长期处在分辨不了大人语气、语调的环境,这种危害很大,这必须承认。
但已经进入学龄阶段的孩子,处在学校、家庭的环境中,常常也会面对不同说话风格的亲戚、朋友、老师和同学,孩子们也经历过一些“风雨”了,多少会生长出来一些自己的“防御机制”吧?
作为家长,孩子与我们分享了,不就是在确认这些他们不能理解问题吗,孩子就是求助于家长来了,对于不理解的事情需要合理化解释,这是家长的工作。
人都是有情绪的,这些情绪是需要甄别、管理和接受的。
每个人从幼儿长大成人都很不容易,漫长的人生中,总有无数的瞬间被我们深深刻入记忆深处,或喜悦或痛苦。我更偏向及时“修复”,社会比学校可复杂的多,我们最终是要把自己打磨得更“圆滑”。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
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但我理解的重点在治愈。
哪个的人生经历中没有痛苦迷茫尴尬?这种体验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国界。没有人能知道这些经历会如何影响一个孩子的人生和未来,我们能做的是安慰,理解和陪伴。
幸运是,在我们年幼之时,我们还有勇气去倾诉,并且找对了倾诉对象。
成年之后才是有苦自己扛,万幸有人愿意陪我们度过低谷,那是我们的福报。
关于说反话,我这么认为。一来,我们要给出解释,从别人嘴里说出来的反话,是可以帮助孩子理解,不同的人说话风格会有不同。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尝试理解分析说话人背后的用意。二来,我们家长做不到时刻察觉时,事后要反思进行“修复”,让孩子充分表达他们自己的感受,也要让孩子们明白我们的真实用意。三来,如果孩子发出“信号”,我们不仅要帮助孩子梳理反话内容,还要帮助孩子分析他们不理解的点,这需要家长与孩子充分沟通。
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对孩子说了反话,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不仅要具体分问题具体分析,还要“因娃而异”,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接收“反话”的内容都是会有区别的,最了解孩子们的自然应该是父母。父母掌握好说话的分寸,拿捏好说话的语气语调,其实是件标准很高的事情,不能时刻做到太正常了。既然我们做不到,自然无法要求别人。
向孩子传递正面信息,用适合自家孩子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体会到家长的关心和爱才好。
齐帆齐商学院书评课 第6篇(2247字)累计11851字
网友评论